躲开了电脑的弹窗广告,免疫了手机的短信促销,但是谁也无法逃脱社交电商的群发。随着双11的开启,数千万大军倾巢而出,抢食着这场购物的盛宴。
社交电商源起于淘宝客,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通过裂变迅速成为风口,并掀起全民分销的热潮。然而经历了返利、导购等业态的尝试后,游走于电商和社交两大平台的社交电商们,这次又能讲出什么新故事?
狂欢与生意
10月20日晚上8点,距离今年双11正式启动还有4个小时,距离天猫总裁、淘宝总裁蒋凡宣布为消费者省下500亿的目标还有16个小时,社交大军们就已经开启了今年的冲刺。红包的口令充斥着朋友圈,群发、拉群,社交电商大军们在微信所能触达的地方到处发布着消息,主会场红包,分会场红包,这是一场比弹窗、促销短信更大规模的双11宣传。
从过往电商自己组织红包雨宣传,到如今的社交电商宣传,这里的红包,其实是由淘宝联盟向所有淘宝客提供的。在10月15日淘宝联盟双十一合作伙伴大会上,淘宝联盟商业发展部总监介石发布了包括超级红包、心愿清单等今年双11的新玩法。最高1111元的红包,是社交电商们最大的宣传动力。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好友通过口令获得了红包,很大比例的红包会被用来消费,而这部分的消费记在他们名下,可以得到不菲的分佣。京东也是这场盛宴的主角,今年京东双11大促的开启时间,比往年提前了2天。除了在9月底上线的拼团产品京喜外,京东今年也进行了很多的社交电商的尝试。
2019年初,京东扶持的芬香电商,就疯狂地发动建立内购群,主打的也是自购省钱、分享赚钱。内购群的噱头,和当年淘宝客刚起步时打着阿里亲友群的方式类似。很多人这几天被拉近了京东的“内购群”,京东的群发助手们每日发布着爆款商品的购物信息,折扣大多能达到50%。低价永远是一把利器,京东在今年的第二季度,已经尝到了甜头。
移动互联网流量饱和,当微信生态的流量成为各个电商平台觊觎的新洼地后,从最初的少数人的发财通路,到如今的全民分销,淘宝客(社交电商中的分销商)这一2007年就存在的角色,在今年的社交电商热潮中以新的方式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成为电商购物中不可忽视的新力量。
在今年的618大促中,淘宝客的数量就增加了200多万。淘宝联盟双十一合作伙伴大会上,介石还透露了一个数据是,当前的淘宝联盟已经累计超过了千万从业者。有媒体测算过, 淘宝客收入占总GMV的比例大致为1%,2019财年淘宝客模式产生的总GMV大致为7540亿元,占当期57270亿元总GMV的13%。
夹缝求生
虽然本身主打自购省钱,但是社交电商的最大的诱惑点还是在于分享赚钱。各个社交电商平台为了扩大这一部分的利益,致使多级分销就成了这个行业自诞生以来难以避免的现象。曾经社交电商的先行者云集在上市后,将公司定位从社交电商转为会员制电商。此前,云集因为“有组织策划传销违法行为”被杭州市滨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958万的处罚罚单,这是社交电商领域的第二大罚单。
第一大罚单的出现在两年后。2019年315前夜,花生日记受到了广州市工商局行政处罚,罚款15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7306万元。同样,原因是涉嫌传销。裂变是社交电商们的迅速发展的优势,然而在平台发展过程中,随着分销商人数的不断扩大,几乎难以避开动作走形。
社交电商是否涉嫌传销,主要避免的是两点,一是不可以直接或变相收取会员费,也就是不能通过拉人头获利;二是不可以涉及多级,三级为红线,按照商家、分销商、终端消费者的分级,不允许再通过二次开发下线获得收益。这意味着,社交电商及参与者,不能通过商品本身的销售之外获利,本质还要回到商品销售上。但是当淘宝客的这种行为从小圈子里走向大众,尤其是在微信的生态中进行,腾讯这个角色在环节中的态度,几乎决定生死的。
就在10月19日,微信对外链规范进行了升级,其中红包、砍价、拼团等,都成为微信严管的形式。在双11前夕微信升级外链规范,对社交电商们来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更严的是,在今年的618前夕,微信也同样升级了外链规范,并对淘口令等分享形式进行了封杀。同时,微信还处理了百万级别的违规淘宝客微信号。
对于微信来说,过多的商业行为对生态造成了打扰,这是其要严格控制甚至清理掉的。从618前夕的口令封杀,到双11前夕的外链规范,微信的态度都是一把随时可能垂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危大于机
近年来,各大电商平台双11的交易额在不断地刷新纪录,但同时增速也在放缓。
2018年天猫双11全平台的交易额达到了2135亿,同比2017年增长仅27%,远低于2017年39%的增速。京东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2018年双11大促交易额达到1598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仅26%。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交电商的出现,可以很好地缓解电商巨头的增长压力。双11期间,这种几乎全民参与的宣传方式,要比电商平台自己的广告等方式更猛烈。
双11自2009年开启,已经走过10个年头,从大比例折扣到复杂的“数学计算题”,消费者对双11的兴趣度在不断地降低,各大电商平台只能不断尝试新的玩法。而电商平台、社交电商平台、分销商们的利益绑定,让分销商更有动力去宣传,社交应用上的宣传,介于朋友间的唤醒,也更加的直接。
微信生态确实有着着巨大的流量,电商可以通过社交触达更多的用户,比如京东第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618期间,京东拼购3-6线城市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106%,小程序下单量同比增长51倍,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京东在社交电商上的发力的结果。
但社交电商本身来说模式有局限。社交电商的本质是的淘宝联盟,其初衷是将广告主和大流量平台对接起来。比如曾经火极一时的返利网、蘑菇街等,都是这种模式的变形。这种模式成立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商家有推广的需求,另一个是流量平台有足够的用户量可以承载这种需求。但是流量从平台到KOL再到KOC,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模式开始从接触到认知,消费者很可能不满足于省钱,而有足够的动力分享赚钱。这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差的生意,当越来越多的人跳过分销商自己成为一个淘宝客,那最终的结果就是分享赚钱变得无人可分享,只剩下自购省钱,这相当于最终分销商都变成了有着消费特权的会员。
云集就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路径,在上市前云集是一家社交电商,而上市前夕,云集将自身的定位改成了会员电商,其招股书的数据显示,买家数量2320万,而付费会员已经达到740万。当消费者都变成了分销商、淘宝客,当前支撑这种模式的隐藏优惠券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一方面相当于变相降价,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店铺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消费者自给自足,商家就存在可能脱离平台的风险,这是任何一个电商平台都绝对不会允许出现的。当这些平台给淘宝带来的新用户越来越少之后,那淘宝为什么不把商家的推广资源留在自己的平台呢?
社交电商的诞生,本身就是电商巨头短期发展和长期价值之间的平衡。在十多年前,淘宝的用户发展空间很大,互联网的用户也在增长,电商平台为了自己的快速发展,需要淘宝客去为自己带来新用户。而十年后的今天,淘系的月活用户达到7.55亿,如果不是电商格局生变,也不会大规模扶持如此多的淘宝客,包括社交电商类型的导流平台。
尴尬的存在,导致本身是有钱可赚,但是本身天花板明显,这都注定了只会是阶段性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