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横 就是指你提供的技术服务。通常 一横 能服务很多行业,一定要找到1、2个,你认为最有市场机会,最适合你的垂直领域,深扎进去做 全栈 :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然后搞定用户卖出去,实现商业变现,再通过商业反馈更多的数据,更加夯实自己的技术。一句话讲,要做技术、产品、商业和数据四位一体的 全栈 ,这就是 一纵 。这才是的商业模式。
在垂直外的行业,因为没有利益冲突,你仍可老老实实的做技术服务。这样的话,商业上你能吃透一个垂直行业,技术上你还能通过横向合作,形成更多的数据回路,从而夯实你的技术。这个就是 一横一纵 理论。
那么对于技术公司,从 一横 走到 一纵 ,要选哪个垂直领域,取决5个关键因素:
市场空间够不够大?
做垂直领域的全栈,还是做横向的技术提供商?取决市场空间哪个更大。找对垂直领域,即使只占一点点市场份额,也可能比做 一横 全归你的收益大。拿美图公司举例,他们有美图秀秀、美拍、美颜相机等APP,同时还会跟很多厂商合作,提供相机拍摄的美颜效果,你可以理解这就是技术服务。
但研究2016财报后,大家知道美图秀秀选的 一纵 是什么吗?就是美图。以上提到的技术服务都远没有垂直做美图赚钱。美图占了公司全部营收的93%。虽然美图去年的销量大约在74.8万台,仅仅只占国内市场全年销量5亿多台的不足0.15%。
行业集中度如何?
做 一横 技术提供商时,最担心的是你的上游或下游过于集中,或者说头部效应越明显,对技术提供商就越不利。举个简单的例子,IDC时代,HP、DELL等厂商卖服务器,都是直接卖给各IT公司,大家日子过的都很滋润。但2010年之后就很难做了,因为出现了。
提供的厂商就那几个,两只手就能数出来。而且头部效应极其明显,仅阿里云一家占了50%以上份额。如果你是一个技术提供商,在跟这么垄断的行业去谈判,你会发现没有任何筹码。所以现在就很悲催,假设我是阿里云,会让你列出BOM成本,我就给你5%或10%的利润,这个生意就很难做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当然有意愿也往上游走。但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如果上游集中度高,说明这事的壁垒很高,你作为技术提供商想往上走,同样很困难;如果这个上游集中度低或客户很零散,对你是件好事。但是你也没有太大动力往上游走,因为这个市场本来就很零散,你即使杀进去,可能只有1%的市场份额,而且使得99%的人都变成你的竞争对手了。这是个悖论。
技术是改良还是革命?
如果你的技术创新对这个垂直领域是革命性的,就越有机会走到上游。如果只是改良性的,你就老老实实在下游赚个辛苦钱算了。 越是颠覆性的东西,越有机会往上游走。因为上游越离不开你,意味着你有机会做他的事。
打个异想天开的比方,如果你能提供一个 待机一礼拜 的,那你就可以考虑自己做,你的只打一点:一星期不用充电,而且是全球唯一!就这一点可能就够了,因为这个技术是革命性的。相反,如果是改良性的技术,例如你的待机只是比以前多了10~20%,那你还是老老实实卖吧。
双方壁垒谁更高?
技术提供商的壁垒和上游客户的壁垒哪个更高,也决定做 一纵 的成败。拿比较火的直播平台而言,现在都有美颜功能,例如给女孩长出个耳朵那种,这个通常都是第三方提供的技术。技术本身的壁垒并不高,很多公司都能提供,虽然效果有一些小的差异,但你没有明显优势。
可是直播的壁垒相当高,这事有网络效应,用户越多会吸引更多的美女主播,因为能赚到更多钱,美女主播越多,也会带来更多的用户。同时你舍得花钱,需要很多资金来买流量以及签约很NB的主播。所以这个事壁垒很高。你做技术提供商壁垒不高。这种情况下,虽然技术提供商只能赚个辛苦钱,但是仍然完全没有机会往上游走。
到底跟团队基因相符不相符?
能做得了技术服务,不代表能做垂直解决方案,做全栈,因为团队不一定有行业经验,这是很大的问题。亚马逊的无人Amazon Go出来之后,国内不少技术团队也想提供类似的技术,甚至想做2C的。
与他们聊完后,我都会劝他们再考虑一下,你的技术再好,对于用户而言,他买东西的时候,会看这个有人还是无人的吗?不会,这不是优先选项。他首要考虑的还是 哪个离我更近,以及我想买的东西这个有没有。
从这个意义讲,这又回到了的本质。所以如果团队没有的基因,没有懂的人,就别考虑自己开的事。这时候,很多人可能会问 那我找个懂行业的高管不就行了么? 这事没那么简单,如果CEO不了解行业本质,其实是很难靠一个高管去弥补的。
我特别相信基因决定论,如果任何一个新的商业,BAT找个懂行业的高管就能搞定了,那中国的生意就全是BAT的了,就没公司什么事了。BAT,一个做搜索,一个做,一个做社交。其实他们3个都把对方的事情已尝试了一遍,最后都不成功。所以大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跟这个公司的基因是高度相关的。
第六个问题:2C vs 2B
最后一个问题,简单说一下,科技成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从任何技术普及演进的角度,几乎都延续了先是从(航天)、到政府、到企业、到B2B2C、再到2C这个规律。也一样,目前在2C市场还不是很成熟。
简单说,在个人消费者市场,出货量大的只有4类产品:、、STEAM类和亚马逊ECHO为代表的智能音箱。为什么2C市场早期的普及有一定的困难,简单讲几个原因:
1. 产业链不成熟
我做一个创新的东西,成品有10个部件。每一个部件都得自己做,而且因为出货量不大,每个部件都没有规模效应,这就导致每个部件都很贵,那你最后做出成品一定很贵。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2. 2C是额外花钱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2C端的用户因为自掏腰包、额外花钱,所以对价格通常比较敏感,产品很贵就是一个很大的门槛。
3. 2C产品的用户期待度高
用户买了这么贵的东西,自然对产品的期待度会更高很多。大家觉得我买一个回来,恨不得什么都能干:又能唱歌、又能跳舞、又能聊天、又能清洁、又能讲英语。但这是不现实的,现在的技术成熟度离此还有些远。
相对于2C端,这些问题在2B端却不是问题。
1. 2B端对价格承受能力更高
首先,企业对价格的承受能力显然比2C强很多。你说一个2万,2C消费者不可能买,但企业问题不大,企业对成本承受能力高。
2. 2B的核心目的是降成本
举例,10万块钱一个,听起来很贵。但一个替代你2个岗位。这2个岗位一年也得10万块钱,还不算四险一金。然后这能工作4年,这一下成本只有你原来的25%,甚至不到。那么企业一算账,觉得还是很便宜。
3. 2B可以采取人机混合模式
还有2B端的应用更简单一些。一方面大多是单任务,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行了,实现起来简单。另外,很多都是以 人机混合 模式在作业。也就是以前需要10个人干活,现在我用替代一半人。简单重复的工作用替代,复杂的用剩下的5个人,这就是 人机混合 模式。
举个例子,现在国内外已有很多安保,按固定路线去巡逻。你可以理解为移动的摄像头,当然算法上肯定加入了一些识别的东西。固定绕路线巡逻,这个完全可以交给来做。难的是,在巡逻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老太太摔倒了,让扶起来,这个目前还做不到。
项目火热,A5网为广大服务商推出招商服务,精准对接者!助力服务商和者实现共赢!详情扫码了解招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