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ofo卖身滴滴?投资人独家回应)
摄影:邓攀
一位ofo员工告诉本刊,看到消息心情很沉重,无论是否被收购,“大家都希望能早点尘埃落定”。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王玄璇 编辑 |马吉英
ofo何去何从,又一次引起外界关注。
8月22日,极客公园报道称滴滴收购ofo的协议已经达成,作价20亿美元左右,ofo的众多小股东正在陆续收到需要确认签字的文件。戴威暂时保留董事局职位,ofo的其他几位联合创始人出局。
当日晚间,经纬中国合伙人肖敏独家回应《中国企业家》,称ofo以20亿美元被滴滴收购是“假消息”。
经纬中国是ofo的B轮投资方,并在ofo之后的几轮融资中持续跟进。据公开资料,肖敏是ofo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同时,经纬中国也是滴滴出行的投资方之一。
ofo联合创始人于信也在朋友圈转发该消息并回应:“周一就提前辟谣了,周三还要再来一遍。假的。结局?还早。”
近几个月,关于ofo的卖身传闻已出现数次,每次ofo都“强势”辟谣。
今年4月,虎嗅报道称滴滴高层已经在推进收购ofo的谈判,如果一切如滴滴所愿,收购消息将在6月前后官宣。当时于信发朋友圈表示,作为董事会成员,并没有听说这个事情。
5月,南华早报的消息称,戴威拒绝了滴滴方面的潜在收购要约,并称ofo在未来要继续保持独立发展,号召公司员工“战斗到底”。
从7月底开始,传闻变得密集起来。7月30日,36氪报道称ofo和滴滴的谈判已经接近尾声,滴滴在不断降价,每谈一次价格就折损一次,滴滴创始人程维的预期收购价格只有15亿美金。文章中也指出,对此于信回复称这是“不存在的事”。
8月3日,凤凰科技报道称,ofo涉及的收购谈判已经接近尾声,滴滴与蚂蚁金服将联合出资收购,作价14亿美元,同时还将另外承担ofo 2亿美元的债务。界面新闻则报道称,ofo卖身为真,但买手名单中并没有蚂蚁金服。对此于信在朋友圈表示:“总想搞大新闻,可惜是假新闻。官方声明我都不想发,太假了,稍微动动脑子。”
8月22日已经是ofo方面一个月内的第三次辟谣。一位ofo员工告诉本刊,看到消息心情很沉重,无论是否被收购,“大家都希望能早点尘埃落定”。
伴随着这些收购传闻一起来的,还有ofo裁员的传闻。6月虎嗅的报道称,ofo整体裁员比例达到50%,对这一说法ofo很快进行了否认。关于裁员,今年以来详细的官方说法只有于信在6月接受《财新》采访中提到的“ofo运维人员从12000人缩减至9000人”。于信此描述为是“重新梳理团队”,而不是“裁员”。
据《中国企业家》了解,ofo人员流失是事实,近一个月以来也在不断裁员,其中供应链团队是裁员“重灾区”。一名年中离开ofo的员工表示,本周(即8月20日开始的这周)在职员工们收到的消息是“质量团队留5个人,锁采购留3个人,车采购留1个人,海外供应链团队解散,物联网团队留4、5个人”。
种种传闻背后,是ofo资金承压的现实。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2月,ofo两次通过动产抵押换取阿里巴巴17.7亿元借款。3月,ofo宣布完成E2-1轮融资8.66亿美元,阿里巴巴领投。6月7日,来自阿里的4.5亿元借款已到还款期。来自36氪的消息称,偿还这笔贷款后, ofo又在尝试通过抵押动产的方式获得资金。
在外界看来,ofo苦撑多日,被滴滴收购或许是最好的出路,滴滴对ofo也有强烈的收购诉求。
滴滴最早在2016年9月参与了ofo的B+轮融资,此后还参与了ofoC、D、E轮融资。出行是滴滴主营业务的延伸,共享单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仅依靠收购小蓝单车与推出自营品牌青桔单车,只能在三四线城市拓展。ofo在一二线城市的投放量,是滴滴最为看重的资源。收购ofo之后,滴滴也能与将摩拜收入囊中的美团相抗衡。
被美团收购后,摩拜实行了全国免押政策;在阿里的支持下,哈罗单车继续和芝麻信用合作推行免押。在这种形势下,ofo的独立之路,能否坚持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