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差不多一个月里很多人经常会提到“新社交产品”逻辑,无论是头条的飞聊,还是音遇、知识星球,一系列产品是基于DAU、MAU放缓背景后,很多人认为应该有新的社交产品了,其实底层逻辑不是这样的,是因为我们正在彻底社交化,比如今天在这个国贸大酒店的空间,如果没有在座这些朋友,那么你会发现这个空间是作品,但因为我们有社交网络,因为我们有手机、我们有连接,我们“一时明白起来”,它形成了一种分享机制,所以社交电商、社交新零售,所以我们看到的拼多多、云集,他们都在定义一个社交机制,去重新塑造所有的产业维度和物理维度,所以空间必然是社交化的、知识必然是社交化的,社交化的知识为什么会被总结为“金句”?为什么是朋友圈分享的PPT,我觉得它是符合人性的。
从这三极来看知识新零售,我们就能得出一些显而易见的结论,在2019年:
一、渠道融合本身会越来越成为大势所趋,所以线下的线上化和线上的线下化已经不足以涵盖这波知识服务引进的方向了。
比如“科学队长”,你能说它是一个知识服务品牌吗?它可能是一个知识服务的品牌,但它也有小学堂啊;你能说它的小学堂是线下吗?但它的定价体系分明又是线上啊;你能说它仅仅是知识付费吗?不,它有大量基于打卡的群行为。也就是说,它必然是知识社群、它必然是知识专栏订阅服务,它必然是这样一种更加灵活的小班课堂,这时候我们理解“科学队长”作为一个知识IP本身完成了它新零售体系的布设,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就会被输出,我们在谈论知识新零售无非是在借助以盒马先生、京东Fresh、超级物种为代表的生鲜+堂食,尤其还包括了拼多多和每日优鲜所形成的我们称之为“就近”的配送体系。生鲜+堂食是一个坪效,3公里30分钟就近配送、线上订单生产是第二重坪效,基于朋友圈和微信讨论群形成的裂变机制是第三种坪效,所以新零售这个坪效是不是被重新定义的?而知识新零售的坪效是不是同样也被重新定义呢。
而场景算法在刚才进一步的推演里我们可以准确看到,下一步演进方向是场景的颗粒度很小。也就是说,即便是讲故事,它可能有很多种:有睡前讲故事,上学讲故事,还有“教你家的娃讲故事”,不仅仅是爸妈给娃讲故事,单就讲故事这个品类本身会下沉更多细分场景,所以我们说“场景颗粒度”在2019年会是知识新零售发展的必然产品。
第三个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演的是,当我们在讨论今天这个知识新零售时,知识这种产品可能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新的信息流机制,拼多多是什么流?它就是商品的信息流;趣头条是什么流?它是游戏化资讯信息流。我们再去看头条等一系列产品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我们称之为新的场景创造,而这种场景创造里也会表现为知识产品,这种知识产品,财新的付费阅读算不算?更加独特刚需的知识硬核对不对?如果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情报体系,它可否理解为一个付费刚需?也就是说,关于付费的场景本身也会更加细分。
刚才讲经度,我们再来看纬度,它也有太多变化,比如在短视频这个纬度里,我们能不能感受到精品短视频可能是一个方向,如果它基于我们看到的分发平台能够形成一个知识点本身的一种系统化表达,其实现在在抖音就已经有很多类似IP正在崛起了,所以最终我们说,我们并不在意是不是用完即走、是不是可供订阅和付费,也不在意它是否通过了小程序、通过知识分发的助手去完成匹配,可能我们更加在意的是我们能不能成为IP。
所以2019年知识新零售最终的发展方向是在于,我们要和用户的关系形成一种超级用户的默契,我们基于订阅的预期要完成我们所说的IP化的可能性。当场景激活知识应用时,我们能够迅速调用它,这样,我们对于今天所有技术手段的理解就不会局限于5G到来关于AR和VR的产品应该是什么形态,我们应该有类似的一种新产品能够被我们看到,必须是全新技术的。
我原来的同事(做了)老路识堂,他用他的人格化重新定义IP化的可能性,愿每一个知识服务的从业者都能成为全新IP体系的建设者,新技术从来是给有准备的优质内容生产者而设,在今天的影响力未来峰会上,未来的影响力来自于IP,来自于在座各位知识精英们。
谢谢各位。
知名艺人吴飞儿应邀参加新加坡艺术节,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
最近,SO ARTS国际艺术节在新加坡隆重举行,中国区代表吴飞儿应邀参加,并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使。 吴飞儿参加翰墨传情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