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新工场
“如果你能挥动一支魔杖,你会怎样打造一间理想中的完美教室?”
“如果可以,我会让教室里的所有东西都消失,然后从零开始。”
“如果要给一家正在考虑进军中国市场的美国教育技术领域初创公司提供建议,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我的建议是,不要来中国。”
这场围绕教育领域时下热点展开的精彩对话来自美国头部教育垂直媒体EdSurge对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的专访。
在AI技术浪潮的冲击之下,孩子的教育成为家长父母、学校老师关心的首要问题之一。
如何构建未来的教育场景才能让教师发挥最大价值、成为“邓布利多”一样的存在?
科技公司又应朝哪个方向打磨AI技术、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完美教室”?
家长该如何引导才能让孩子们找到一席之地、永远不会被所谓的科技取代?
在这些问题上,很少有人能比李开复拥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他不仅深谙AI技术的真实能力、发展前景以及对教育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在教育科技领域有近10年投资经验,同时还是两个女儿的父亲,自有一套教育经。
现在,让我们听一听李开复博士对AI+教育的时代洞察,以及对身处教育场景之中各方角色的未来遐想——
Q:如果你能挥动一支魔杖,那你会怎样打造理想中的完美教室?
Q:让所有事物都消失?
李开复:是的,让一切从零开始。
过去的一百年间,几乎所有行业都被技术变革重新书写,而教育,正是例外的场景。
古时的以物易物vs如今的移动支付
古时的阅读体验 vs 如今的沉浸互动
2000年前的孔子讲学vs如今的学校课堂
与千百年前相比,科技浪潮已经为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惊人的是,今天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本质上几乎和数千年前没有差异——一位老师在前面传授知识,学生们在下面听讲,间或举手提问或答题。不止是在中国,美国的教室也是如此,都需要破而后立。
很显然,现在的学校里有许多优秀的老师,他们既能深入浅出讲解知识,也能做到引人入胜、讲出好的故事。但是其实,孩子们应该有机会接受不同学科领域最顶尖的大师级人物的教学和指引。
比如:我们可以找一位能担任好教师角色的诺贝尔奖得主来为孩子们传授物理学知识,找一位文学大师为孩子们解读诗词歌赋,找一位格莱美奖得主为孩子们演绎音乐的魅力。这种教学形式下,师生比大约为1:1000,创新工场就正在中国投资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
Q: 1:1000的授课方式是如何实现的?
李开复:我们所期待的1:1000教学模式并非那种呆板的填鸭式教育,让孩子们看完科学巨人们的教学视频就算一堂课结束。而是会在每间教室配有助教,在大师级讲师的互动视频讲座结束后,大师能透过技术工具、拟真化近距离和孩子们答疑交流,并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助教们来到孩子身边进行讲解辅导,交流所学的知识、回答遗留的问题,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之前没能消化理解的内容。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孩子们学到最前沿的领域知识、得到更为细致的教学指导,对于曾经课堂上的一线教师来说,转身成为助教也容易上手,不会成为负担,一线教师还同步获得向大师进修升级的机会。
这种责任分工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快地对某一门学科融会贯通,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活动,这才是未来教育的核心和实质。
Q: 在中国,AI技术在教育领域有一项创新应用——用来监测学生的面部表情,这种做法有何利弊?
李开复:现在,有一些家长可能会开始担忧,表示“可是,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一直被监测。” 但这样做的好处是,AI系统可以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进而实现因材施教,而不是仅仅通过他们在数个月后考试中的表现进行衡量和判断,那个时候已经太迟了,传统的考试评测,在时间轴上永远是滞后于学生的最佳学习契机的。
作为一种帮助人类的工具,AI可以识别学生是否就位,节省人工点名考勤的时间;如果学生们在课堂上睡觉或者走神,可以借助AI为学生提供课后辅导,让学生在家也能通过App调看课堂录像弥补错过的知识。
AI技术是可以开发成没有监控性质的,重点在于,AI的输出结果取决于软件的设计者,开发人员不能把软件和技术当作一种惩罚学生的手段,技术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课堂参与上面。
Q:如果要给一家正在考虑进军中国教育市场的美国初创公司提供建议,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Q:为什么?
李开复:因为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非常不同。大多数美国的教育科技公司更专注于与美国教育系统相关的元素,例如如何向特定城市或县里的学校销售软件,以及如何在学校内部进行支付。
知名艺人吴飞儿应邀参加新加坡艺术节,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
最近,SO ARTS国际艺术节在新加坡隆重举行,中国区代表吴飞儿应邀参加,并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使。 吴飞儿参加翰墨传情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