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曙光
编辑成静卫
2013年1月,一篇香港小学生作文在网上疯传,作文的名字叫《李家的城》,作文里一位香港小朋友历数了屈臣氏、百佳、7-11等遍布在街头的李家资产,感慨道:
“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所创造。李嘉诚、李泽楷、李泽钜,他们的力量远超人类,为打工仔遮风避雨,使香港免受风球、暴雨的侵袭。”
很多香港年轻人看到作文后感到深有共鸣。有个叫庞一鸣的香港年轻人不服气,决定要从衣食住行上都摆脱李家的产品,他不去百家和屈臣氏,不用手机,不做公共交通工具,每天步行上下班,但他发现还是不行,因为他不能不开灯,而香港的电力公司“港灯”依旧是李家的资产。
香港四大豪门李嘉诚家族、郭德胜家族、李兆基家族和郑裕彤家族,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通过房地产积累巨大财富,并逐步控制了香港的物流、金融、电力、码头、电信等所有具备垄断特性的产业,进而“坐地收租”。
左至右:郑裕彤、李嘉诚、李兆基、郭德胜
他们给普通香港人留下了希望,却让他们永远难以触及。
许多香港市民挤在十几平米的逼仄空间里,一边骂着他们,一边想成为他们。在很多人眼里,香港有成功的商人,但没有商业偶像。
5月28日,随着李兆基正式退任恒基地产主席兼总经理,四大家族的第一代掌门人悉数落幕。这些商业大佬承接了时代变革的红利,但也给香港留下了价值观的疮痍。
01
英雄初成
香港曾连续18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将其誉为“自由经济制度的堡垒”。
上个世纪狮子山下四大家族的奋斗精神,曾经激励了无数香港年轻人。
那时候大家差距不大,香港人相信靠着勤奋工作,就会劳有所得,即便是卖鱼丸粉,也总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四大家族初始的发家史,也都是朝着这个剧本演绎的。
他们一开始都是香港普通人心中的英雄和前进方向。
刚刚宣布退休的李兆基自小是神童,本身也出自一个富贵之家,父亲在广东顺德拥有一个金铺和一个银店,经营着黄金和外汇的生意。
李兆基从6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到自家的商铺学习做生意,12岁成了金铺的头柜,15岁独掌家里在顺德的生意。
李兆基小小年纪鉴别黄金的眼光和炼制黄金的技术胜过了多年的老师傅,是当时顺德无人不知的神童。
电视剧《大染坊》
国产电视剧《大染坊》还借鉴了李兆基的成长桥段:陈家请了个染布师傅,顿顿白面馒头伺候着,师傅还跟主家有要不完的小米,于是陈六子偷学了手艺,然后把师傅开了。
1948年,20岁的“顺德神童”李兆基揣着1000块钱,来到香港。当时正值解放战争之际,不少内地财主跑到香港,外汇兑换业务及黄金买卖生意十分兴隆。李兆基利用他熟悉货币兑换业务的优势,在几间银铺挂单,顺势赚到了第一桶金。
但到了50年代初,这种内地黄金涌入潮逐步消散,李兆基一边转行做五金和进出口贸易,一边注意到当大量的内地人口涌入香港,香港的原有住宅已经很难装得下这么多人了。
一种“要不做做房产生意”的念头在李兆基心里油然而生。
有这个念头还有一个名叫郭德胜的香港商人。
郭德胜1912年出生,原藉广东中山,早年随父经营洋杂批发,抗战爆发后避居澳门,开设信发百货商行。战后移居香港,在香港上环开设一间“鸿昌合记”杂货店。
后来,郭家靠着经营多年的关系取得日本YKK拉炼的独家代理权,当时正值香港制衣业崛起,其生意便红火异常,遍布东南亚,郭德胜被称为“洋杂货大王”。
1958年,郭得胜、冯景禧、李兆基等8人一拍即合,成立了新鸿基地产的前身“永业有限公司”,进军房地产。
后来,郭、冯、李三人名声大噪,被香港商界合称“三剑侠”。
大人物都喜欢成群的出现,尤其是在躁动不安的时代,会一个接一个的跳出来。
郑裕彤
郑裕彤是李兆基的老乡,祖籍也是广东顺德。15岁时郑裕彤从家乡到澳门投靠父亲的世交周至元,在其经营的周大福金铺做练习生。
3年后郑裕彤晋升主管,并娶周至元女儿为妻。1945年,郑裕彤前往香港开设周大福分行,其后逐渐全盘接管周大福的生意,成为香港有名的“珠宝大王”。
超人李嘉诚就不必说了,他的故事在香港人人熟稔于心。“行街仔”(推销员)出身,22岁以5万元创办长江塑料厂。随之因经营有方,成为香港有名的“塑料花大王”,着实是个标准的励志故事。
20世纪的40年代到70年代,纷杂的世界格局中,香港远离战火和动荡,由此吸引了大量南下的内地富商、文人骚客和百万廉价劳动力。
房产业和制造业借势兴起,银行业开始复苏。
据统计,1954年到1972年间,香港银行体系存款总额从10.68亿暴涨到246亿,贷款总额也从5.1亿飞跃至177亿。
在这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升腾着奋斗、理想和未来。
02
结盟沙田第一城
四个人靠实业积累了第一桶金,并站在了时代的转折点,不约而同地看到了香港房地产的机会,开始各自的试探。
李嘉诚1958年在港岛北角购地兴建了一幢12层高的工业大厦,命名为长江大厦,作为进军地产业的第一步。
此后,李嘉诚将制造业赚取的利润陆续投入地产,相继在柴湾、新界元朗等地区兴建工业大厦,规模愈来愈大。
郭德胜和李兆基的公司改为了新鸿基,分别取自冯景禧的新禧公司的“新”,郭得胜的鸿昌合记的“鸿”及李兆基的“基”。
60年代初,郭德胜凭借经营日本拉链在工业界建立起的联系,了解到许多中小厂商对多层的工业楼有迫切的需求,于是新鸿基创新的将“分层出售、分期付款”的方式也挪到了工业楼宇上,此举受到众多厂家的欢迎。
珠宝大王郑裕彤本来就身价不菲,既然看好香港地产业前景,购置地产倒也在情理之中。1967年地产低潮期间,郑裕彤联同其好友杨志云等趁地价急跌之机大量购入地产物业。1970年5月,郑裕彤、杨志云创办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于1972年在香港上市。
其实60年代的香港房地产并不是真的人人可见的火热,反而在明面上一片萧条。彼时香港的归属未定。社会上谣言四起,港人时而担心港币会大幅度贬值跳水,时而盛传内地不再供应生活必需品。
整个香港市场陷入混乱,商家纷纷关门囤货,等待局势变化。
随后英国最终放弃了继续管制香港的要求,同意开启交接谈判,与中国进行沟通。彼时有一本杂志预测,香港的未来发展可以总结为:“完蛋”。
四个人成功的关键在于,在一眼看不到前方时,都极为相信自己的判断。
李嘉诚在萧条时期大量购入被贱卖的地产物业,为以后的崛起保留丰厚资本。
李兆基在将新鸿基送上市之后,1972年后自立门户创办了恒基兆业,李兆基看好小型住宅楼。
他觉得香港人口增长迅速,而且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市民收入增加,置业观念浓,但土地供应有限,小型住宅楼宇的发展前景大有可为。
1975年,李兆基决定干票大的。
这一年香港政府宣布了沙田填海建设招标的消息。
沙田是政府正在规划的新城,李兆基极力看好这个契机,认为未来的大机会不在拥挤的老城,而是在新城。
多方辗转和游说下,李兆基联合了郑裕彤、李嘉诚以及郭得胜,集资以2060万元港币在招标中击败英国置地,投得沙田第一城项目。
2060万港元虽不少,但四家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够拿出来,只是港府要求沙田新城的发展商须要自行填海、平整土地及建造楼宇。填海过后,发展商要把约70%土地交还政府,其余的地皮可以发展成私人住宅。
这注定是一个费力耗时的庞大项目,在李兆基的坚持下四大家族进行了一生中唯一一次“四手联弹”。
周期长,回报也是极为惊人的,沙田第一城项目足足规划了52栋30层的住宅,这种规模在整个亚洲都不多见。等到数年后沙田第一城开盘,香港楼市复苏明显,炒楼已经在香港成为了和炒股并列的理财方式。
李兆基却有了其他想法——他要捂盘。
当时香港的房价像是坐上了火箭。
自1980年代开始的金融膨胀与地产狂潮,把香港经济推向一个根本上是由地产和与其有密切关系的金融部门支撑起来的结构。
人人都在贷款炒房、炒股。
这种泡沫持续了18年,香港楼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颠峰。香港所有人都坚信楼市会永远涨下去。
李兆基选择在危机前夜的1996年把大量的房子全盘出售,沙田第一城当时整个项目总价值高达400亿港币,利润达到了1000倍以上。
李兆基后来感慨地说:早知如此,任何一家当年独力承建,今天就可以翘起二郎腿,什么都不必干了。
你很难确定这些富豪是怎么判断危机的,掌握资源的人对于平常人的优势是方方面面的。
03
香港之殇
1997年,香港回归时,其GDP是1.21万亿人民币,这个数字是北上广深等9个内地一线城市GDP的总和。
到了2017年仅深圳一个城市的GDP总量就已超越了香港。
深圳市
上个世纪50年代起,香港开始承接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电子和玩具等轻工业,香港一跃成为上世纪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但从1997年到2012年,香港GDP年平均增速为2.0%,不敌韩国(4.77%)、新加坡(4.29%)和台湾(2.7%),昔日的亚洲四小龙今日疲态尽显。
原因是弹丸之地的香港在制造业向开放后的内地转移之后,香港选择了将房地产和金融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
但一个面积狭隘之地,反而要以房地产来推动经济,这种悖论几乎注定了要不断堆高房价泡沫才能持续运转。
这种选择有其历史的缘故,英治下的香港奉行丛林规则式的自由主义经济。但丛林的规则是,强者愈强,弱者灭亡。
这两大支柱产业都是靠金钱说话的,普通人无力涉足,并且大部分的金融,是与房地产相关联。
但港人对这种泡沫视而不见,香港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利率也跟随美国方面长期处于低息环境,并且香港银行业对于住房按揭贷款的审查标准十分宽松。
低廉的融资成本刺激本地居民加杠杆购房,在房产和金融业的助推下,香港这座城市积累了逐利和全民投资的特点。由于银行利率低,理财产品多样化,几乎每个市民都在炒房、炒股。
四大家族在沙田第一城项目之后,以房地产为依托,积累着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富,也刺激着港人一夜暴富的心态。
知名艺人吴飞儿应邀参加新加坡艺术节,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
最近,SO ARTS国际艺术节在新加坡隆重举行,中国区代表吴飞儿应邀参加,并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使。 吴飞儿参加翰墨传情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