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京开始追忆往事,哪怕是2009年辞职中芯国际的艰难时刻,也被他轻描淡写地带过。这是2019年9月5日下午,他刚刚去参观了一所半导体技术学院,晚间还要会见几位投资人。2018年中兴事件的连锁反应正在中国发生,投资方开始密集关注芯片业。
张汝京,美籍华人,现任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董事长,生于大陆,长在台湾,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三十余年。52岁时,张汝京组织了400多名华侨回国创业,建立了大陆第一家高端芯片代工企业——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被认为大幅缩短了中国大陆半导体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如今他正在进行人生的第三次创业,2018年他在青岛成立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下称“芯恩”),已募资81亿元,采用共有共享的模式,将IC制造厂的产能共享给IC设计公司、终端应用企业等,期望补全芯片产业链中薄弱的制造环节。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8英寸芯片、12英寸芯片、光掩模版等集成电路产品的大规模量产。如果项目进展顺利,芯恩工厂将在年底实现一期整线投产。
张汝京的公司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区内。他的办公室装修简朴,在书柜的顶层摆着各种芯片实产片,包括中国生产的第一枚0.13微米存储芯片、第一枚铜互连芯片、第一枚12英寸芯片和第一枚符合28纳米规格的12英寸大硅片……这记录着他对中国芯片的的开拓历程。
他的书柜内,一边放着微电子书籍,另一边放着一些圣经,采访结束后,他将其中一本赠予了记者。
张汝京是21世纪初海归创业潮中的一员。他曾抱着一颗爱国心回到祖国大陆,但也因此付出极大代价;他带领团队建厂的效率打破中国纪录,但也在平衡产业发展和财务回报中倍感压力;他曾在中芯国际的专利纠纷中被迫离职,但最终重新起航,创建下一座工厂。“我们如果只能爱那些可爱的,我们的爱心只是简单的,我们如果也能爱那些还不可爱的,那这个爱心才是真的爱”,张汝京说。
回国创业
张汝京曾在美国TI(德州仪器)度过了20年职业生涯,美国是集成电路的源头创新之地,TI公司也是美国产业辉煌发展的缩影。期间张汝京曾在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省、意大利等地建了近10座晶圆代工厂,从TI申请退休后,他原本打算直接回大陆,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只能先回到中国台湾省。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工业电子飞速发展,在垂直分工的经营趋势下,以台积电为代表的一批公司正在崛起,成长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力量。
在台湾期间,他多次往返大陆。张汝京回忆,“中国占全球芯片一半以上市场规模,但在2000年,大陆尚无一家企业可实现高端芯片的量产,也几乎没有人掌握相关国际上较为先进的量产技术”。
张汝京说,当时曾有一批业界人士邀请张汝京回大陆创业,“他们问我能不能回到大陆来,他们说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和世界差距很大,现在非常想赶上世界水平。”
2000年初,52岁的张汝京辗转回到祖国大陆,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决定带领团队在上海建造一座先进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
棘手的问题是,人从哪里来?当时大陆微电子方面的人才水平很高,但多以科研为主,缺乏产业人才。产业的成长和转移路径,决定着其中大多数人的职业选择,一批海外华人虽拥有微电子学历背景,但因为当时国内没有相关公司,他们留学后往往选择留在国外工作。
9月5日,芯恩公司设计与系统整合部门副总经理寿国平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多少人已经大半辈子在国外,虽然国外公司待遇很好,但谁不想回家乡呢?”2000年寿国平曾在中芯国际任职。
据寿国平回忆,当时华人同事们开始在一些聚会或者工作中讨论回国的事,“大家都看到,中国和世界在芯片力量的差距很大,国家很需要半导体,在这个时间点回国创业的人,就是中国半导体的开拓者”。
寿国平虽然也产生过回国创业的想法,但自己势单力薄,“大家都想回去,但谁来振臂一呼呢?”
张汝京出现了。
2000年初,张汝京到美国招募半导体人才,并为此开设演讲会,每次会场都有两三百人,台下几乎都是华人,“我当时讲得很激动,我告诉他们,作为一个台湾长大的中国人,我都愿意把美国和台湾优厚的待遇放弃,回大陆服务,你们是大陆陪养的,难道不要回去吗?”
张汝京提到了一个细节,一位博士听完回去后考虑了很久,最后是一边流泪一边对自己的太太说:“还是回大陆吧”。2000年,这位博士离开美国,加入了中芯国际团队并为半导体代工行业服务了15年。
2个月后,张汝京的团队有了十几个人,6个月后,团队发展到六七百人,其中四百多人从海外回到大陆。张汝京称,“当时海外团队成员除了已经加入美国籍的华人,还有一百多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三四十位意大利人、六七十位日本人、韩国人。
张汝京称:“那是一个追求理想的时代,理想可以驱动人心”,他和绝大多数参与者都谈过,“这些人有各式各样的理想,有的人追求成就感,有的人出于爱国心,还有人说,如果这一次做成功,我将来一生都不会遗憾。”
技术引进
半导体在科技领域是典型的“重投资”行业,在自身的产业链中,半导体晶圆制造环节的资产相对更重。
在2000年,中芯国际的独特性在于外商资本结构和国际化团队,张汝京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特殊性给予中芯国际求生发展的重要条件——来自外商的投资和欧美国家的进口技术与设备许可证。
多方寻求融资后,张汝京发现,相比国家基金,外商资本对张汝京的项目更有信心。2000年4月,张汝京在上海创办了中芯国际,将公司注册地设在开曼群岛,并以此为平台募集资金,再以外商投资的身份在上海设厂,项目第一期募资14亿美元,股东有海外华人、国外VC、海外投资银行以及国内企业,他们计划将该公司在中国香港和美国同时上市。
芯片制造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试验和生产设备,它们尖端、精密且成本高昂,更重要的是,欧美国家已经具备了半导体制造设备的成熟工艺,在当时的条件下,要进行追赶,从发达国家进口是唯一途径。
据张汝京回忆,中芯国际所需的出口许可,需要向其他国家申请,但当时大陆半导体领域还面临海外的技术封锁。20世纪90年代,中央设立了908、909工程——两个工程以进行不同工艺芯片生产线的国产化为目标,先后拨款近百亿元——也是因为欧美国家对进口设备及高端逻辑技术的封锁,而面临着重重困境。
张汝京内心忐忑地寻求相关人士谈判,但出乎他意料的事是,“很多企业和项目拿不到的进出口许可,中芯国际却拿到了”。张汝京认为这与中芯国际美商投资的背景有关,同时和中美关系有关。
2001年9月,中芯国际第一片0.13微米技术的芯片顺利完成,这家千人规模的公司,从打桩建厂房到产出第一片芯片只用了13个月。
中芯变局
张汝京坐在办公室里回忆起10年前的一段日子,那也是他在大陆创业以来所经历的最艰难时刻。
快速扩张下的中芯国际急缺资金,但遗憾的是,公司几乎没有得到国家的资助。20世纪初中国尚未有集成电路大基金,虽然中国政府重视半导体,但扶持重点仍在国家项目上,中芯国际这类海外注册且股东背景多元化的公司,在当时像一个“异类”。
张汝京曾在一个会场上向政府人士请求投资,他说“我们虽然是外资,但做的是民族产业”,那一次,他终于申请到了一笔资金。
张汝京说:“当时很欣慰,毕竟即便是现在认为外资或合资不应申请国家资本支持的人,或多或少仍然存在。”
张汝京称,公司曾在一次战略部署上面临很大压力,当时中芯国际仅有2个中型8寸晶圆厂,且两厂刚开始实现盈利,但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相关领导希望能加快布局12寸晶圆厂。而12寸晶圆厂的设备折旧严重,会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
最终张汝京依然咬牙在北京部署了12寸厂,而在彼时,即使是即便是台积电这样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也是在建设4个大型8寸厂、且都实现盈利后,才开始布局12寸厂,这个决策曾在股东中产生过巨大的分歧。
张汝京说,“我们做的都是中国芯片产业该做的,一些进口许可国家项目没有拿到,而我们有幸拿到了,那就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寿国平认为,张汝京常常从国家层面考虑公司发展,而当时中芯国际的股东背景比较多元化,利益诉求不同。是追求财务回报,还是追求国家产业利益,很难统一。
巨大的投资、扩张的野心之下,公司年收入在2007年至2009年间连续下降,与此同时中芯国际还面临来自外部的挑战,2003年开始,台积电在美国加州起诉中芯国际不当地使用台积电的商业秘密,并要求赔偿。此后双方还有多次专利纠纷。
内外交困下,多方企业邀约收购中芯国际,几番谈判后张汝京顶住外部的压力,决定把公司的控制权交给国家。2009年,大唐控股以1.72亿美元获得了中芯国际16.6%股份,成为最大股东。在2009年11月底,台积电和中芯国际6年专利纠纷达成和解,而和解的条件之一是张汝京离开中芯国际。
2009年,张汝京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中芯国际。
再启程
张汝京回想过去,说他的初心是为国家建造一座半导体厂,从未预料到会有这样复杂的局面。“我在大陆十几年,跟很多人一样,抱着一颗爱中国的心回到大陆,愿意发挥所长报效国家。但有的时候确实要付出极大代价”,张汝京说,他曾思考什么叫真的爱,“我们如果只能爱那些可爱的,我们的爱心只是简单的,我们如果也能爱那些还不可爱的,那这个爱心才是真的爱。而真正的爱国,也是不论身处什么环境,都要全身、全心、全力地投入。”
面对曾经的遭遇,张汝京很释然,他表示,自己为了中芯国际和台积电的和解而离职,但也并没有想过永远掌管中芯国际,看到中芯国际不断进步甚感欣慰。
从中芯国际离职后,履行同台积电3年期间不从事半导体相关产业的约定,投身光电行业。2014年接受王曦院士的邀请创立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300毫米大硅片的量产。2017年6月任务完成后离开新昇,开始筹划国内首个“CIDM”项目,于2018年4月成立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张汝京如今仍保持着每天近12小时的工作时间,他的家就在园区内。目前张汝京正在筹划最新一期募资,有时一天内接洽多位投资人,而对于芯恩的规划,张汝京希望在建好工厂后,产品顺利投片,生产国内急需的芯片,尽快完成上市,不辜负股东们的期待。
“希望国家可以早日实现芯片的自主可控,而不是被人卡脖子”,当被问到芯恩项目成功后的下一步计划时,张汝京答,“会继续从事慈善和教育事业。”
知名艺人吴飞儿应邀参加新加坡艺术节,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
最近,SO ARTS国际艺术节在新加坡隆重举行,中国区代表吴飞儿应邀参加,并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使。 吴飞儿参加翰墨传情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