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如何抓住供应链金融机遇?面对全新挑战如何抱团取暖?
10月19日,2019第四届中国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峰会暨第三届中国商贸物流银行联盟峰会在郑州开幕。郑州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申学清在会上发表题为《供应链金融——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模式思考》的主旨演讲。并结合郑州银行在商贸物流银行领域的深入探索,同与会者分享经验。
挑战丨区域性限制难控业务风险,产品同质化易导致价格战
今年以来,国务院、银保监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提倡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正在回归本源、聚焦主业,服务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三农”小微。如何抓住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机遇,实现自身发展和服务中小企业的双赢,是中小银行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小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仍处在初始阶段,都存在哪些问题?申学清总结了四点内容。
一是区域性限制。中小银行多为地方性银行,除少数外,不 能跨区域设立机构。而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大多遍布全国。单靠一家银行,较难把控异地业务风险,也很难为全链条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二是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当前大多数供应链金融平台,提供面向所有行业的产品,缺少针对行业的个性化细分产品,难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差异化需求。
三是产品同质化易导致价格战。核心企业是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关键,也是稀缺资源。当前各家银行依托核心企业推出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及产品具有相似性,其中部分大型银行资金成本低、授信利率低,中小银行不具备利率竞争优势,对业务开展不利。
四是对科技水平要求较高。相比于五大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商行科技实力普遍薄弱,难以独立开发出供应链金融平台,需要从外部购买技术,不利于打造区别于其他银行的核心科技竞争力。
案例丨“五朵云”平台强内核,商贸物流银行联盟扩外联
申学清在现场以郑州银行供应链金融实践和探索为案例进行了深度分享。
近年来,郑州银行把商贸物流银行建设作为三大特色定位之一。从定位设计之初即聘请多家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开展深度的优势挖掘和资源整合,集全行之力建设商贸物流银行。
就内部建设而言,围绕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痛点和难点,郑州银行聚焦供应链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建设“五朵云”线上平台,包括云交易、云融资、云物流、云服务和云商。
就外部合作而言, 郑州银行向来致力于同业联动发展。秉持着“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郑州银行于2018年4月份发起成立“中国商贸物流银行联盟”,旨在通过科技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等开放共享,实现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打造供应链金融的新生态圈。
“按照规划,我行将继续扩大与相关领域核心企业的合作,吸收全国知名城商行、农商行、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券商等金融机构,以及前50大电商企业、前50大物流企业、300~500家上市公司加入联盟,持续扩大成员数量和综合影响力。”申学清表示。
“五朵云”平台强内核,商贸物流银行联盟扩外联,二者互相依托、互相助力,构建了郑州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小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借鉴参考,也为广大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
据申学清介绍,在具体业务落地上,郑州银行重点围绕“交通物流”“商贸大消费”“食品农业”“先进制造”“医疗健康”“政府事业”等六大领域来进行,其中在物流、建筑、汽车行业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案例。
建议丨中小银行抱团取暖,供应链生态圈覆盖纵深
基于郑州银行自身的有效实践,申学清对于中小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给出了三条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信息交流,增进中小银行抱团取暖。当前,中小银行的发展环境严峻复杂,更应该抱团取暖、共度难关。中小银行在本地区域有经营优势、客户优势和人脉优势,应借助各种平台和机会,加强信息交流,加强业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二是提高风控能力,规范业务发展。供应链金融风险具有较 强的专业性,传统的风控手段很难识别和控制。中小银行应该建立基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包括全行风险偏好、信用政策、分行业授信指引、1+N 模式下的分行业授信模型、贷后管理机制;提高数据应用能力,建立组合风控模型,通过数据分析,为企业精准画像,判断中小企业的风险敞口,实现基于数 据流的全流程风险管理,提高专业化风控能力。
三是发挥供应链主体专业特长,加强合作组织互动交流。供应链金融是一个生态体系,参与主体不仅包括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也涵盖类金融机构、科技金融公司、行业平行电商及第三方服务公司等,各主体应发挥各自在该领域内的专业特长和业务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共同推进供应链金融 服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各类供应链金融组织及联盟之间也应加强共商、共建与合作,在纵向提供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横向赋能和资源共享,提升供应链生态圈的覆盖广度和深度, 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