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4月3日宣布,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决定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此外,央行决定自4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之时,央行再次作出定向降准决定,向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这是一个符合预期的重要举措。疫情发生以来,全社会为抗击疫情付出了沉重代价,经济运行受到很大影响,现在国内疫情形势有所好转,疫情在国际上的快速扩散,又使我国外贸面临很大困难。政府运用货币政策杠杆推动经济走出困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将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放在最重要位置,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积极效果。中小微企业看似很小,但由于企业数量庞大,并且遍布于城乡基层,对促进就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小微企业活了,民众的就业和收入就有了保证,消费也就能够活起来,整个经济运行就能进入良性轨道。但是,在整个经济运行链条中,中小微企业的竞争力又往往是最弱的,禁不起各种意外冲击,此次疫情当中,中小微企业承受的压力也是最大的。
针对中小微企业遭遇的困难,3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强化对中小微企业普惠性金融支持,其中包括进一步实施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引导中小银行将获得的全部资金以优惠利率向中小微企业贷款,扩大涉农、外贸和受疫情影响较重产业的信贷投放。此次央行作出降准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央提出的要求,预计可向市场释放长期资金4000亿元。这些资金通过定向投放,有助于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降低银行准备金率,是我国货币政策近年来频频推出的措施。最近几年,尽管我国经济运行一直面临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压力,但货币政策一直坚持“稳健”主基调,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积极运用定向降准的“滴灌”措施,一方面让银行资金能够不断释放到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又让这些资金“好钢用到刀刃上”,保证中小微企业能够长期吸收到金融支持的“阳光雨露”。我国经济能够在各种压力之下保持稳健增长,与货币政策的这种精准操作有很直接的关系。
以定向降准为主要内容的货币政策,近几年已连续运用多次,这导致降准的空间越来越小,也容易使市场对这种政策的运用产生一定的“抗药性”。这需要货币政策管理部门在坚持稳健政策的同时,更多地运用灵活创新手段,让有限的政策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此次定向降准措施体现了央行的这种构思——把降准释放的资金分成两次投放,防止一次性释放过多导致流动性淤积,既能让资金投放发挥更有针对性的效果,又能使政策的积极效应发挥得更有持久性。
此次疫情波及面广,对我国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深重的影响。这也给货币政策管理部门带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仅仅依靠定向降准,对救助中小微企业到底能够起多少作用?此次定向降准的推出,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束,未来还需要通过对市场的观察,作出更有针对性的决策。
近年来,市场不断出现降息的呼声,但问题是,在目前遭遇疫情影响而物价上涨有很强烈冲动的情况下,降息的条件并不充分。值得注意的是,与这次降准同时,央行12年来首次下调了超额准备金利率,这可以推动商业银行通过更积极向市场放贷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应该是一次试探性的利率调整信号,为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打开了空间,有利于减轻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成本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