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外界看来,连年亏损以及渠道下沉需要大量资金,是驱使牛电科技上市的直接原因。2016年牛电科技净亏2.3亿元,2017年净亏1.85亿元,招股书披露,今年上半年净亏损3.15亿元,超去年全年,因为上半年产生了1.689亿元的股权激励费用。
成立之初,牛电科技一度被视为“小米模式”的模仿者——以互联网形式做推广,打造粉丝经济。招股书显示,小牛APP注册用户已经超过45.7万人,在中国50多个城市建立了粉丝俱乐部。据一位早期用户介绍,小牛电动N1前期销售走的就是“饥饿营销”的路线,有内部码的人才可能预订购买。“就跟小米的F码一个意思。”
与其他电动车厂商相比,不设线下渠道仅依赖线上购买,在销量方面很难获得突破。2016年A+轮3000万美元融资完成后,李彦就表示,将斥资8000万元完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计划在线下布局体验店同时完善线下维修保养体系。目前国内已经拥有600多家小牛电动体验店。
从招股书披露数据来看,牛电科技营销费用处于上升态势且远远大于研发费用。2018年前6个月,销售与营销费用为7022.9万元,去年同期为3585.2万元;研发费用为5605.4万元,去年同期为2116.6万元。
对于牛电科技而言,无论是营销还是研发都尚未用钱烧出行业壁垒,这仍然是一项需要持续不断投入资金的事业。
04
尽管宣称要重新定义两轮出行,但牛电科技目前并未展现出其颠覆性的一面。
与同为上市公司的雅迪和新日相比,牛电科技在销量方面远远落后。据中国轻工业信息网今年3月披露的数据,2017年全国电动自行车销量3200万辆,销量超过50万辆的企业多达17家,销量前三名的雅迪、新日和台铃分别售出420万辆、310万辆和180万辆。
小牛电动2016年卖出8.49万辆,2017年卖出18.95万辆,今年上半年卖出12.50万辆,三年合计不超过40万辆。对于牛电科技而言,扩大产能、提升销量才是当务之急。
就在提交上市招股书的当天,小牛电动智慧出行全球研发与制造基地落地江苏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公开资料显示,该制造基地占地约170亩,分两期投资建设,投入使用后将形成年产70万辆电动车的生产能力。
量产问题可以逐步克服,但来自政策方面的调整则会直接带来行业洗牌。
今年5月,国家标准委发布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最高车速由20km/h调整为25km/h,整车质量(含电池)由40kg调整为55kg,电机功率由240W调整为400W。新标准过渡期为11个月。
按照这一标准,牛电科技推出的N、M系列均因整车质量大于55kg而不合规。过去三年,N和M系列的销量占牛电科技总销量超8成,卖得最好的仍然是第一代产品小牛电动N1。
今年6月牛电科技推出的小牛电动N-GT,在SPORT运动模式下,最高时速可达70km/h。这同样不符合新标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N-GT在官网介绍页面有特别标注,“有关驾驶该车型上路需持有摩托车驾驶证”。事实上,这也是其他无法通过新标准电动车厂商的选择,如果电动车车型无法达标,就按照摩托车登记上牌照。但随着广州、深圳、北京等地相继限制摩托车上路,电动自行车的未来并不乐观。
为应对新标准的实施,牛电科技还表示,将在新标准生效之前对M和U系列进行必要的重新设计,对于N系列则计划对其进行重新设计。
牛电科技发展早期,李一男曾表示,希望将电动汽车业中的特斯拉作为产品发展定位的标杆。面对着传统厂商的竞争、提高产能的压力,“小牛”想要做电动自行车行业的“特斯拉”尚有太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