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问题情绪化,也是我们在“批判”过程中经常犯的错误。情绪是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在通往真知路上的最大敌人。批判性思维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如果批判不注重事实,不讲理性,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满足情绪上的宣泄,或者是坐而论道,清谈空谈,为了批判而批判,那它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也无助于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批判不仅包括对他人的批判,还包括自我批判。每个人都有认知上的盲区和思维的死角,认识事物的深度与广度也千差万别,我们除了向外质疑,也要向内质疑。如果仅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他人,而忽视对自己思维的反思,就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窠臼,突破与创新将变得举步维艰。在批判他人之前,首先要有自我批评的意识和能力,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不断进步与成长。
(四)以批判“问道”,永葆批判精神
中国文化最初是有批评基因的,尤其是道家文化、禅宗文化最为典型。古人在禅宗开悟中,讲究参禅的三重境界: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通过对山、水概念的建构、解构和重构三个阶段,从而达到认知上的升华,这和黑格尔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哲学主张如出一辙。禅宗追求顿悟,其实就是通过批判的方式求道,找到正确的东西。
回归当下,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重拾“批判性思考”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平等对待异己的表述,让观点去交锋观点,让意见去碰撞意见。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营造宽松、自由的组织氛围,倡导大家敢提意见、敢讲真话、敢讲实话。公司绝不允许“一言堂”的存在,一定要有反对派、有不同的声音,相互争鸣。虽然批判的问题可能会有些尖锐,只要出于公心而非私心,开诚布公地交换观点,那任何形式的质疑与挑战,任何形式的批判与反驳,都应该值得鼓励和嘉奖。因为我们知道,批判性的意见往往更有启发性,能够给决策者更大的触动,对公司未来也更有益。
最后,希望OPPO伙伴们按照“本分”内涵升级的要求,永葆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和挑战。从此刻开始,争做文化的践行者,而不是旁观者。与诸位共勉!
知名艺人吴飞儿应邀参加新加坡艺术节,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
最近,SO ARTS国际艺术节在新加坡隆重举行,中国区代表吴飞儿应邀参加,并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使。 吴飞儿参加翰墨传情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