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化逆流波及商业竞争领域,随着华为鸿蒙问世,中国IT业“缺芯少魂”这一在90年代就面临的历史拷问,当下再次成为风口浪尖的议题。
作为“缺芯少魂”中的魂,近年来本土公司已经开始基于Linux的独立探索。在操作系统方面,近年涌现的一批本土操作系统公司,其中包括天津麒麟、中标软件、红旗Linux、凝思软件武汉深之度等等。张耀斌所在的技德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也是其中一家。这是一家致力于国产操作系统技术产品创新研究和商业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核心产品是“技德”操作系统以及“昆仑云”物联网操作系统。
如今作为技德CEO的张耀斌带领着这样一只团队:这只百人团队的公司,核心研发团队占比超过80%。其中的主力研发人员全部是来自中国本土知名理工科高校的博士硕士。作为国产操作系统中的竞速者,张耀斌这样定位他心目中的国产操作系统——如何让用户不再受限于芯片的异构性、设备形态的多样化、人机交互方式的障碍,随时随地的使用安全可靠的智能应用服务?这是国产操作系统应该去探索的价值。
不止是张耀斌和他所在的技德,从BAT、华为等巨头到众多中小型公司纷纷潜流伏击于这一领域。资本市场对于国产操作系统的热捧也足见这一领域的火爆。近一周来,国产操作系统板块也处于持续拉升状态。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尽管国产操作系统已经群雄并起,但始终未能出现一款足够现象级的产品。不过,作为这一领域十数年的“连续创业者”,在张耀斌眼中,当下这并不是问题。他始终坚信市场化创新的力量,正如谷歌的二次成功来自于收购安卓一样,环顾硅谷,那些真正的技术突破,其实往往并不是发生在大象体内,而是无数中小型创业公司在真实市场搏杀中的“微创新”叠加。
需要重新理解“贸工技”
经济观察报:你如何看待技术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张耀斌:在5G投票门事件之后,联想陷入了很多争议。只能说,如今的时代和过去不一样了,在二三十年前,中国还处于“野蛮生长”的时代,如何快速的把企业做大是当时的主命题,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处于世界的前列,那么自主原创的核心技术能力才是中国当下需要的。因此,在整个信息产业中的关键链条上掌握核心技术才是一个商业公司所需的最主要能力。可以这么说,没有核心技术,商业化也走不远,处处受制于人是必然的。
所以,当下中国的公司是必须要深刻的意识到时代的变革,每一家公司身处不同的时代,面临不同的时代需求,只能拥抱变化,及时转身,才能够获得生存壮大的机遇。技术与商业是共生关系,改革开放中前期的中国科技企业通过“贸工技”实现了第一桶金,不过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如同华为一样,我们就需要重新理解“贸工技”的排序了。
经济观察报:当下在自主技术研发领域有很多产业政策出台,这将如何推动产业发展?
张耀斌:我们还是希望产业政策能够最终走向鼓励引导竞争。因为毕竟像操作系统这样的领域,其技术和创新最终还是要面对用户的使用和体验的。获得成功的商业的操作系统,都是是以成百上千亿次计的用户反馈喂养出来的。
对于国产操作系统来说,面对国外同行近七十年的发展经验,想要获得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归根结底,还是“科技要为人服务”,操作系统产品是要为最终用户服务的。如果一个产品不能获得用户认可,让用户便于使用,那么就无法获得成功。因为无论是toB还是toC,那也是要落到具体的个人身上,而如果不注重用户体验,它本身就是反人性的。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很多时候产业政策鼓励一个高新技术领域发展,最终要走回到市场竞争这条路上来,经过市场的选择和优化,好的产品自然会存留下来,并发展到更好,因此,如果国家能够通过激励市场的方式,对于取得良好收益或产品价值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那么将会改善国产操作系统厂商的生存空间,加速产品的演进。
同时,国家在特定核心技术领域的重点扶持也是必要的,纵观西方国家在核心技术上也是不遗余力的给予相关企业支持。产业政策的作用,就是制定一个公平的规则,之后充分鼓励竞争,提升迭代速度和创新效率。
创新的困境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当下本土科技公司所面临的的创新障碍在哪里?
张耀斌: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的信息技术产业是沿着贸工技的发展路径。因此,咱们的科技企业之前的创新大多是从学习别人的开始,导致我们的创新多是被动创新而非主动创新。今天,我们很多优秀的科技企业开始进入无人领航的空间,全球信息产业也处在很多新兴技术方兴未艾的阶段,这都要求我们的工程师们开启主动创新的能力,进行技术原创,这对企业的资本化方式、整体组织形式和管理文化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经济观察报:国产操作系统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张耀斌:很多人可能有一个误解,认国产操作系统就必须是中国企业从零开始完全自主研发出来的OS才能叫国产操作系统。其实不是这样的。当前大众能看到的操作系统,不论是Linux、Windows、安卓还是苹果的iOS,基本上都源自于Unix开源技术的再开发。
按照中国现在的软件开发能力,在这一开源技术基础上想要做出一个操作系统,并不是什么难事。微软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掌握了多少核心领先技术,而是因为他跑得快而且早,操作系统是一个高度依赖软硬件生态一体化的产物,当年微软对“盗版”现象始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我们回过头看更像是加强市场占有率的行为,因为只有足够多的用户基数,软硬件厂商才会愿意针对你的系统来进行适配。他成功的创造出一个操作系统生态,之后大家所做的产品,都是基于这个生态而进行开发的。但是,目前包括鸿蒙在内,其实大家现在面临的问题都一样,就是建立自己的生态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不过,对于国产操作系统而言,虽然已经基于Linux生态走了多年的探索之路,但是,由于本身Linux桌面应用生态不成熟,移动应用生态更是没有,并没有实际得到大面积的应用。安卓的内核也是基于Linux,并通过非常开放的A-pache2.0协议开源给全球开发者免费使用,多年的发展已经让安卓应用生态尤其是移动应用生态非常完善。
那么国产操作系统,是否可以基于这些开源的应用生态,结合当前和未来的用户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目前通过技术创新去实现全应用生态(桌面、移动)的兼容是否是一条务实而可取的路?
基于开源协议没有知识产权的掣肘,也没有应用生态从0构建的高门槛,并且如果先避开通用操作系统的竞争战场,通过不断满足B端或G端用户的使用场景,为行业解决方案的厂商提供操作系统底层软硬件的深度赋能,是否更顺势而为?未来,随着新场景的诞生成熟不断创造和迭代新的开发者框架,从而在未来水到渠成的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C端个人用户,也不失为中国操作系统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我们认为这条路值得探索,技德当前的实践也验证这条路可行,鸿蒙被逼从物联网操作系统的定位提升到移动和物联网兼容,从技术上也是采取了兼容已有应用生态的思路。
鸿蒙的预示
经济观察报:以鸿蒙为代表的操作系统最大的独创性是什么?
张耀斌:华为打出了鸿蒙的旗帜,尽管当下我们还没办法看到其全貌。但是,单纯就他出现就已经极具意义,华为告诉世人,在符合开源商业规则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基于我们产业及用户生态的能力,在兼容现行生态的基础上,将应用层之下的部分进行创新重构,也许这也将成为操作系统开发领域的大趋势。比如,今天Windows也开始积极拥抱Linux和Android即将推出WCOS。
鸿蒙是华为基于这种趋势断定下的成果,鸿蒙的推出对于国内做操作系统的厂商而言绝对是一种鼓舞。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如果说PC时代成就了微软,移动时代成就了苹果和谷歌,那么下一个万物互联的人工智能时代,同样有大量的智能终端需要安装操作系统,这是中国公司的机遇。
经济观察报:鸿蒙是否对技德的发展有借鉴的意义?
张耀斌:我们在2014年开创了兼容移动应用生态的融合操作系统,希望能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生产力需求,在过去几年针对行业用户进行融合操作系统的发行,通过上层兼容Linux和Android生态,来保证丰富的应用供给,通过技德扩展的接口来给行业伙伴解决方案提供操作系统级的赋能,尤其是技德通过软硬一体化的研发能力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我们的技术路径其实和鸿蒙是一致的,只不过技德更偏向于行业场景,也许未来可以向华为学习服务于更多的用户。
经济观察报:5G和物联网时代到来,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公司将有可能获得类似上一个时代的微软谷歌那样的话语权?
张耀斌:未来的物联网,其底层操作系统肯定是多端融合。没有一家公司在未来IOT的世界里能够穷尽所有场景,因为IOT本身是一个碎片化的产品。万物互联也就意味着每一种场景下面的交互方式可能都不同,怎么可能能够有一家公司可以穷尽呢?如果一家公司想从头干到尾,这就更不现实。如果一家公司希望穷尽所有,那也就意味着几乎你一家公司在跟所有的产业进行对抗。
不过,尽管智能硬件生态一定是碎片化的,但是智能设备本身面临着系统对接和标准。所以开放性提供基础协议和基础能力的框架很重要。各自的行业厂商拿走这种技术架构,在每个场景去做微创新。所以还是那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我们正到了合久必分这样的一个阶段。
在面对以5G、人工智能主导的下一代物联网之时,生存下来大大小小的操作系统厂商或许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可能。不过,在这么一个新的方向上,产品的迭代速度才是你能否吸引开发者,最终形成生态的基础。
知名艺人吴飞儿应邀参加新加坡艺术节,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
最近,SO ARTS国际艺术节在新加坡隆重举行,中国区代表吴飞儿应邀参加,并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使。 吴飞儿参加翰墨传情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