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上讲,频繁地提升服务价格,合作抽成,以及要求签订独家合作协议,不免有美团凭借优势市场地位获取更多收入分配的嫌疑,但是,也应该看到,正是这一系列政策的执行,让美团点评的财务状况得到了好转,平台市值也稳步提升。
2019年上半年,餐饮外卖业务实现交易金额为1687亿元,较2018年同期增长37.5%;餐饮外卖业务实现营收236亿元,同比增长47.5%。抽成比率提升后,美团点评外卖业务增长明显,尤其是在二季度,外卖业务首次实现经调整后经营溢利转正。而在共享单车业务领域,根据美团点评披露的2019年半年财报,业务亏损进一步收窄。
美团点评上限在哪里?能否挑战阿里、腾讯?
而截止到10月10日收盘,美团点评的股价已经突破90港元/股,整体市值也已经连续三个交易日突破5000亿港元。对于美团点评而言,能否在超越拼多多、京东、百度之后,成为与阿里、腾讯并立的互联网行业第三极,令人期待。
那么,问题来了,美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外卖业务、旅游出行业务吗?尽管美团在这些行业、领域拥有较强的竞争力,甚至是拥有过半的市场份额,但是,如果只是守着这些业务,对于美团而言,未来发展空间极其有限。且不说携程、饿了么等拥有较强竞争力的平台对手存在,即便是没有这些竞争对手,仅凭一两个特定行业就想要跟阿里、腾讯叫板,显然是有点吃力。
拓展新业务呢?像阿里、腾讯那样业务布局多元化,美团恐怕缺少足够的核心技术支撑。这种核心技术上的缺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业务创新上,只能跟在别人的身后;另一个则是在业务拓展上,更多地只是复制已经成熟的技术,很难有技术创新。
以业务创新为例,美团目前几乎所有的业务布局,无论是传统的团购、旅行、外卖业务,还是新布局的共享出行、网约车服务,美团都是在行业先行者的后面,复制了基本的业务模式,成熟的技术平台,很少有自己独特的业务创新。
与之相比,无论是新零售概念,还是虚拟银行业务,阿里、腾讯都是在全新的市场需求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建立并逐渐完善新的业务板块,而正是这种业务创新保障了阿里、腾讯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势。
目前,美团也有自己的新零售业务,如“小象生鲜”、“美团闪购”等。不过,美团新零售业务似乎并不顺利。2019年4月,美团官方宣布将常州、无锡的门店关掉,仅保留北京的两家门店。
在技术创新方面,美团与阿里、腾讯的差距就更大了。目前为止,美团几乎没有任何能够拿得出来,给人印象深刻的技术创新。相比之下,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提出,甚至是阿里平头哥半导体科技公司已经设计出了第一款人工智能推理芯片。
得益于业务创新、技术创新,阿里、腾讯能够牢牢地占据互联网行业龙头地位,并将业务触角扩散到大大小小不同的领域,并掌握技术先发优势。而在其后的企业、平台只能够在阿里、腾讯后面,按照巨头们提出的业务理念拓展自身服务。
而这或许就是美团与阿里、腾讯最大的差距所在。如果美团还只是定位一个“服务中介”,无论平台自身在运营模式上有多少创新,都只不过是在在别人画的框架上寻找新的服务方式,远未达到重新定义行业服务的地步。
除此之外,一个更大的危机也已经临近。互联网行业下半场已经来临,存量市场竞争时代已经来临。在行业发展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如果在技术创新,业务创新上只能跟着别人的脚步走,长此以往,很难保证自身的市场地位不会发生改变。
或许,对于美团的掌控人王兴来说,眼下美团能够迈进5000亿市值大关既是一份肯定,也是一个契机。肯定,是对美团在以往的工作中的认可;契机,推进美团点评自身的转型,有一个单纯的“服务中介”平台,真正地向掌握核心技术的平台转变。如此,美团点评才能够站稳脚跟,才能够在更大的舞台上与更强的对手进行竞争。
结语:
现在看来,美团点评眼下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更多的市场对于美团近一段时间来业务的看好,而并非对美团自身长期发展,尤其是业务创新、技术创新上的认可。在美团点评之前,京东、拼多多等等,太多的互联网企业已经有过相同的经历,美团是否也只是“一时兴起”呢?
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以往,总是技术创新推进互联网行业业务创新,而现在,新零售概念、物联网概念等的提出,业务模式的变革要求核心技术进行持续创新与进步。换言之,再等成熟技术进行复制已经不可行了,没有技术能力,相跟上业务创新越来越难了。
在新零售业务上的吃力或许还只是开始,未来留给美团点评进行调整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未来,如果美团想要在业务有所突破,下力气搞好技术创新应该是绕不过的一道坎。
知名艺人吴飞儿应邀参加新加坡艺术节,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
最近,SO ARTS国际艺术节在新加坡隆重举行,中国区代表吴飞儿应邀参加,并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使。 吴飞儿参加翰墨传情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