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立集团是浙江杭州的一家主要从事医药产业、智能电网装备制造以及新材料产业的大型民营制造业企业,至今已有49年的创业历史。2000年,华立完成改制,开始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虽然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主流,但是,事实上贸易壁垒日趋加剧,严重削弱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业企业已不是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到了不得不‘走出去’加入全球制造而生存所需。”汪力成说。
在汪力成看来,"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
华立集团开辟海外工业园区已有近20年的历史,而园区实现提速发展是在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的这6个年头。借力“一带一路”,截至目前,华立集团在海外布局“三大三小”境外工业园——即在泰国(面向东盟和南亚)、墨西哥(面向美洲)、北非(面向欧洲、中东、非洲)分别开发一个规模达到10平方公里左右的中国工业园;适时在越南、乌兹别克斯坦、乌干达再各开发一个3-5平方公里的小型特色工业园区。
“蓝图已绘好。我们以境外工业园为载体,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助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中非民间商会会长、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说。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华立集团是浙江杭州的一家主要从事医药产业、智能电网装备制造以及新材料产业的大型民营制造业企业,至今已有49年的创业历史。2000年,华立完成改制,开始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虽然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主流,但是,事实上贸易壁垒日趋加剧,严重削弱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业企业已不是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到了不得不‘走出去’加入全球制造而生存所需。”汪力成说。
在他看来,中国制造业像过去那样完全在国内生产后再向全球“卖卖卖”产品的时代已经结束,而是要加入全球资源配置的队伍,尤其是制造能力的产地多元化。境外工业园已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有序、有效配置,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在共建“一带一路”中,通过有规划地建设境外中国工业园,有选择地引导中国优势产能企业在园区设厂,以SKD/CKD(半散件组装/全散件组装)方式或核心部件(材料)从中国进口的模式“销地产”,同时在满足所在国原产地证要求的前提下,出口其他国家市场,可以有效规避贸易壁垒,提升中国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华立是在泰国实现走出去的第一步。早在十多年前,华立开拓泰国市场,从推销产品到投资建厂,经过了很多波折。
2005年,华立在泰国遇到了在当地有情怀、有实力的合作伙伴,结合自身海外实践经历,一拍即合萌发了搭建“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平台构想。“我们是希望自己积累的经验教训可以帮助到国内更多制造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交‘学费’,更便捷地扎根境外市场。”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截至2019年11月底,泰中罗勇工业园已成功开发建设超过7平方公里(总规划12平方公里),吸引140家中国制造业企业入驻。其中,2005年至2012年,入园35家;搭乘“一带一路”快车,2013年至2019年,6年新增105家。
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做市场增量。这是许许多多中国民企走出去的重要愿景。汪力成举例说,从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入园企业看,没有一家企业是“举家外迁”的,大家来泰国都是为了开辟或扩大泰国、东盟以及全球市场,也有通过产地多元化夺回已经或者即将失去的传统市场。如江苏天合光能,自从在泰国设厂后,利用泰国制造的原产地证,又重新夺回了在欧盟、美国的光伏组件的市场份额。
“而且,中国企业的到来,完善了泰国的产业结构,提升了当地的制造装备水平。我们的绝大多数入园企业都是国内行业的优势企业,虽然在国内面临着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但在泰国都是重点鼓励和发展的行业。”
在汪力成看来,“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
泰中罗勇工业园带动中国对泰国投资超35亿美元,园区累计实现工业总值超120亿美元,带动泰国当地超3.2万人就业,而且促进泰国农民通过培训转为产业工人,不但提高泰国当地老百姓的收入,也为所在国带去了源源不断的税收,实实在在地在践行“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的初心。
“利他即是利己”
经营境外园区,华立在经营理念上有许多独到的地方。据汪力成的介绍,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融合,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实现合作共赢。
华立在当地找到了一个有实力、有好口碑、有社会责任感的合作伙伴,积极争取所在国政府及中国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使所引进的产业符合所在国的产业发展政策。
以园区为载体,与当地政府部门实现良性互动。据悉,华立促成了泰国罗勇府与浙江省缔结友好城市,目前浙江省的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都积极参与罗勇府的各种合作项目。此外,华立正在积极促进墨西哥新莱昂州与浙江省地方高层的互访和缔结友好关系。新莱昂州政府还专门出台政策、专项财政拨款资助鼓励辖区内100多所中专技校开展中国文化和中文的学习教育,州长更是亲自上阵,动员学生努力学好中文、加入在墨中国企业的产业建设。
园区也成为了一个文化融合的平台。入园企业通过企业管理传递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故事,分享企业发展成果,这样就很直观地让当地人亲身感受中国企业给当地人带来就业岗位和税收,改变过去中国企业只是在当地销售廉价产品、获取自然资源的形象,赢得所在国人民的尊重。
二是只选合适的,选“商”胜于招“商”。引进的企业有所选择,形成上下游协同的产业链、形成相对聚焦的产业、有意避免中资企业之间同质化过度竞争。
三是利他即是利己。园区提供全方位全流程“一站式”服务,让完全不懂国际化经营和缺乏国际化人才的制造业企业也能便捷、高效地“出海”。园区向中资企业提供包括目标市场调研分析、产业政策咨询、法律法规解读、投资优惠政策争取、投资注册审批代办、税务及金融服务策划、劳动力招聘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园区组建入园企业商会提高园区企业组织化程度。例如,在使馆的指导下,设立了泰国中资企业商会罗勇分会,加强对入园企业的服务与自律管理,既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也集合了中企的力量在当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共享高质量发展
作为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先行者,华立在全球布局的“三大三小”境外工业园呼之欲出:泰国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已初具规模,位于墨西哥的北美华富山工业园已进入正轨,位于摩洛哥的北非工业园前期筹备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三个小型特色工业园,中越跨境产业园在2019年已拉开帷幕,东非乌干达工业园将启动,乌兹别克斯坦工业园已进入前期调研筹备阶段。
汪力成说,总体上,华立全球“三大三小”境外工业园将有计划、有组织地助力1000家中小制造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这既能帮助中国制造业更便捷、更顺利地走出去,改变过去只是全球销售的模式,而逐步成为原产地多元化的全球制造模式;另一方面更为当地带去就业、带去产业拉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民。
对于开发模式,华立正在逐步升级迭代。以泰中罗勇工业园为例,2007-2014年阶段,为1.0版本,就是“买地卖地或者建房租房卖房”的工业地产开发模式;从2015年开始,华立开始升级至2.0版本,即土地厂房的开发只是其中的一个内容,更重要的是华立要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境外搭建一个全方位的生态化服务平台,同时,华立自身的盈利模式也开始从简单的土地差价,逐步转向通过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中寻找“双赢”“共赢”的长期盈利模式,如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金融,参与投资、合作扩大市场机会等。
现在,华立正在泰国尝试3.0版本,在园区内选择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帮助他们一起在曼谷申请跨国企业地区总部政策,抱团建立中国企业东盟总部,进一步促进人员、资金/资本、技术研发、投资等全方位的本地化经营,构建真正的跨国经营格局。
“让我们共享高质量发展!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市场上,尤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上!”汪力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