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硬件层面也不可能实现。硬件的口碑效应与微信的网络效应区别极大,你并不会因为朋友买了某款微波炉就必须买同一款。事实上,小米也没有排斥第三方硬件接入,相反,它正在用近乎免费的智能模块、Wi-Fi模组极力促成广泛连接,将所有产品统一到自有用户界面。
所以最后,我们只需要考察小米能否在用户界面锁定服务收入即可。小米现有的用户界面是:
手机里的米家App
小米电视
小米AI音箱
前两个是旧能力的自然延展,不论是米家App还是小米电视,复制的都是“先做MIUI聚集用户,再卖手机”那个思路。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家第三方硬件公司负责人,数据存放在AWS,已独立开发App,还有必要挤入小米的IoT平台吗?吸引你的其实是米家App或小米电视里的那张产品List,名列小米用户购买清单有助于销售。
问题在于,对小米而言,将大量第三方硬件连接到手机、电视无利可图,因为硬件不盈利。只不过,就像Benedict Evans提出的附件论一样,这些设备有助于将用户保留在小米的生态系统里。智能家居更像是小米手机/电视的附件,它们为小米带来的主要好处是让你更有可能用另一部小米手机替代旧的小米手机,而不是华为。
换言之,虽然小米认为自己是互联网公司,但不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将硬件销量视作重要指标,忽略了To C服务的收入质量。公司内部的价值观优先级是不同的,资源会自下而上自发地配置到优先级更高的领域,毕竟当员工从事于公司最重要的事项时升职概率更大。所以,在同一机构内,基于开放建立的Paradigm很难独立于效率的Paradigm。
破壁这种状态的变量,也许正存在于第三个用户界面。
小米之所以难以提升To C服务费用,有两个主要原因:
开放硬件连接并没有帮小米在软件层面建立垄断性的平台,因为MIUI系统基于安卓定制,无法阻止第三方App出现在小米手机。
无法设置太多变现节点。以广告为例做个数学假设,当用户一天打开小米手机7次、每次开机都有强制广告时,摩擦感是很强的;如果用户刷今日头条,每7条信息里插入1条广告,一小时刷50条的话会看到7条广告,但这些广告却是手指“划”过去的。
AI音箱的市场特点,恰好可以帮小米避开这两个不利因素。
物联网的语音界面不同于互联网的软件层,通用AI语音很难实现垄断。因为用户对于语音智能只有能用与否的区别,所以准确率从90%提升到99%的感知是明确的,从99%到100%并不明确。从2019年的CES展就可以看出,有的产品用Alexa,有的用Google Assistant,巨头都已搜集到了足够多的数据,足以满足使用需求,谁也没有实现赢者通吃。
AI音箱的用途不只是连接家用电器,根据亚马逊Echo的使用统计,用得更多的是包括天气、新闻在内的内容搜索服务。小米不仅可以在大量专用AI语音服务中设置变现节点,而且向第三方语音智能开放的行为并不会损伤公司的长期价值。因为用语音进行内容搜索与文字搜索截然不同,虽然现在的AI语音技术已经足以模拟文字搜索,把语音转化为文字,再转化为结构化查询,然后放入文字搜索框,但是用户能忍受文字搜索低效,一次可以给予10条以上选项,却不能忍受语音搜索的低效,一个文字搜索框必须对应1个准确答案,一个AI音箱里需要内置无数个专用领域的AI语音技能。
所以,小米在AIoT业务里发展出一种新能力是可能的。但是,仅仅是可能,再重复一遍,一套Paradigm无法完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任务,小米需要想清楚AIoT业务的最终指向是硬件销售还是别的什么。
用类比这种工具,会把一些复杂问题简化。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毕加索与大芬村画匠,获取关于不同市场对产品属性如何定价的清晰认知,也能透彻地理解价值基于能力这条原则。
当我们审视小米的公司价值时,很多东西是模糊的,只看到终端产品,会忽略它的公司能力到底是什么。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对市场变化的感知是滞后的,唯一可以预判的是,只有一个领先的产品远远不够,必须考虑如何为这一类任务设计一套包括价值观、流程在内的Paradigm。
格竹集(Mind7Hand)是一个好奇心丰富的公众号,你会在这里读到一个Maker眼里的商业、科技与媒体。
知名艺人吴飞儿应邀参加新加坡艺术节,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
最近,SO ARTS国际艺术节在新加坡隆重举行,中国区代表吴飞儿应邀参加,并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使。 吴飞儿参加翰墨传情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