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整合效应是全方位的。比如我们酿酒师的整合,收购澳大利亚企业,这家公司的酿酒师是澳大利亚年度酿酒师,在全世界非常有名气。而澳大利亚的葡萄收获是3月,9、10月是中国葡萄的榨季,到时就可以把他请到中国的各个酒庄,和我们的中方酿酒师充分交流。澳大利亚3月酿酒时,就可派他们到澳大利亚去互换学习。
除了酿酒师的互换交流外,我们还要进行市场的互换。我们收购的企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和经销商,自己的销售团队,每个企业都有自己强势的国家和市场。包括收购的企业,加上张裕,我们有7个单体企业。大家互相开放市场,张裕在中国帮国外的6个企业卖酒,6个企业在他们的强势市场帮着张裕卖酒,6个企业之间也相互卖酒,这就是市场互换带来的整合效应。
张裕的全球化战略,就是“以全球谋中国,以整体谋局部”。当张裕用国际化的视野来布局这些时,我们就不再是一家本土企业,而是一家有国际化水准的公司了。用国际化眼光和水准,我们对本土市场的精耕细作就更有底气了。
谈行业拐点:不敢说一定是,但有这种苗头
2018年,在进口和国产葡萄酒行业数据突然“双降”的环境中,张裕虽营收和净利只个位数微增,但已跑赢了行业大势。
基于自身的调整,早在一年前,张裕公司就曾预计,随着新一轮中国消费升级,2018年有望成为市场拐点,中国葡萄酒产业将再次迎来“黄金十年”。
但近年来,国产葡萄酒产量不断萎缩,也让业内对“拐点”无明确定论。同时,连增6年后,进口葡萄酒始去年也出现下降。这种颓势在2019年并未扭转,今年1~5月,进口葡萄酒量价齐跌。
由此,我国葡萄酒行业再次出现“拐点”论调。但就像孙健这样的“老江湖”,仍然不敢确认拐点是否真的到来:“不敢说一定是,但有可能有这种苗头。”
【精彩观点】孙健:当下,中国葡萄酒市场应该是在从春秋向战国过渡。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到战国就变成七雄,而中国葡萄酒市场也正在经历从碎片化到头部品牌聚集的转变。
NBD:2018至今年5月进口葡萄酒总量下降,这是不是可看做是中国葡萄酒行业的一个拐点?
孙健:不敢说一定是,但有可能有这种苗头。
假设进口酒和国产酒是在跑800米的两个选手,进口酒在前些年高歌猛进,比国产酒跑得快一点。但国产酒却在加快追赶,去年总量是72万千升对63万千升的水平,比国产酒还多一点,今年上半年就半对半了。
因为中国消费者在重新认知,国产酒绝对不是什么都不行,我们对自己的产品非常有信心,中国还有一些小酒庄也有好的产品质量,所以说有出现拐点的可能。
但究竟能不能成,这谁能评估出来?谁也评估不出来。这就相当于把中国所有做进口酒的公司和代理商虚拟化,拟人成一个选手,然后再把所有国产酒公司也拟人成一个选手,然后再看他们如何讨好消费者,谁讨好得到位,消费者就认谁,谁就跑得更向前一点。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国产酒整体表现好一点点,我们就开心了,如果做不到,可能还是当下的胶着状态。
NBD:国产葡萄酒已持续了7年调整,如今调整到了怎样的阶段?
孙健:就像跑马拉松一样,2012年之后,因为关税降低等原因,外国葡萄酒品牌来了,虽他们并不是每个都是世界级的,但世界级的选手确实来了。
如果拿历史打比方,当下中国葡萄酒市场应该是在从春秋向战国过渡。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到战国就变成七雄,而中国葡萄酒市场也正在经历从碎片化到头部品牌聚集的转变。
为什么呢?在这个过程中,头部企业需要发挥得更好,是需要自然法则优胜劣汰的。要想生存下来,每个企业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葡萄酒行业的“战国时期”肯定会到来。
NBD:这种春秋向战国过渡,您认为会持续多长时间?
孙健:这个过程会比较长,相信未来国内的大企业会调整得比较好,国际进来的大品牌也应会调整得比较好,他们的调整就是进入中国后,从水土不服到适应的过程。优秀的大企业会在中国葡萄酒市场发挥出头部效应。
另外就是一些小而美的酒庄。如中国的一些精品小酒庄,卖10万、20万瓶的酒庄,以及若干国际上著名产区的精品酒庄,不再盲目定高价,而是真正地卖出符合自己的价值。
未来的市场,将是一些优秀的、大而强的品牌,和小而美的品牌共存共生,品牌总数会下降。因为现在品牌满天飞,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一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知名艺人吴飞儿应邀参加新加坡艺术节,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
最近,SO ARTS国际艺术节在新加坡隆重举行,中国区代表吴飞儿应邀参加,并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使。 吴飞儿参加翰墨传情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