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述洲,57岁,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平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个人拥有3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3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批"201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近年来,先后获得重庆市科技系统"十大创业创新领军人物"、市人社局"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9年"重庆市创新争先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重庆平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一流功率半导体器件封测与制造企业,拥有53条产品线,年生产各类半导体器件200亿只、绿色照明产品50万套,客户涵盖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比如苹果、三星、华为、联想等。作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平伟实业不但在技术创新方面走在了国内行业前列,更在2018年被国家四部委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18年,年产值超过15亿元,连续5年产值增速达20%以上。
该公司董事长名叫李述洲。
“厚待”技术,销售额10%用于研发
平伟实业的前身,是创立于1988年的重庆泉湾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之后,因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其一直以生产最简单的功率半导体器件——电子二极管为主,发展缓慢。在半导体行业摸爬滚打了近20年,这家公司的产值还没有突破1亿元,也未取得一项发明专利。
2007年,恰逢泉湾公司从主城区搬迁到梁平工业园区,并更名为平伟实业。新的办公区加上新的企业名称,似乎更需要一切“新生力量”。“如何才能突破发展瓶颈,让公司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这一年,刚刚走马上任的李述洲常常苦苦思索。
李述洲认为,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发展,更没有未来。对于集成电路这样的行业来说,技术才是发展的硬道理。谁能掌握核心技术,谁就能在市场上拥有绝对话语权。
彼时,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49%。即便是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的平均水平也只接近4%,其中,仅有11家企业的比重超过6%。
面对此情此景,搞技术出身的李述洲毫不犹豫,毅然决定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开发多品类的功率半导体器件。这意味着,公司一年投入到研发方面的费用,需要近千万元。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平伟实业来说,这绝对不是一笔小数。
事实上,10%的比例在国内企业也非常罕见。但李述洲却异常坚持。
在2008年底的一次董事会上,当李述洲抛出10%的提议。部分董事纷纷表示担心——企业的“造血功能”还很弱,拿这么多钱搞创新,会不会影响整体盈利能力?有人表示,不反对加大创新投入,但10%的比例太吓人了,有2%-3%就差不多了;还有人说,投入大量资金搞研发,风险很大。因为做出来的产品,无法保证一定能卖得出去。直到会议结束,董事会的意见也没有统一。
李述洲没有退缩。为让董事们接受这一提议,他多次找存在异议的董事沟通。渐渐地,存有疑问的董事们被李述洲的“理由”打动了,同意给他这次“冒险”的机会。3个月后,董事会一致通过。
此后,平伟实业每年结合年度技术创新计划制定科研费用计划,并通过加强资金运作和管理,确保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10%,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但是他明白,这才是平伟实业的第一步。
3年时间,平伟从一个普通电子二极管生产企业,发展至半导体综合供应商,实现了专利零突破,产值突破5亿元。还修建光电创新大楼,组建重庆光电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攻半导体器件及组件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和LED光电产品的开发及应用示范。
以人为本,建设优秀技术团队
钱有了,怎么用?李述洲认为,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想要技术上技高一筹,那就必须要打造一支能战斗、留得住、带不走的自主研发团队。李述洲深知,人才才是创新的根基,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向成功的根本保证。
但要打造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谈何容易?李述洲开始“软硬兼施”。
首先,他明白吸引人才不能玩虚的,高薪才是“硬”道理。于是,他利用国家和地方各类人才优惠政策,直接以高薪引进关键技术、特殊工艺、先进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同时,还建立了柔性引人才的机制。即在不改变人才户籍(不迁户口)或国籍,不改变人才与原单位关系(不转人事关系)的情况下,将优秀人才吸引到平伟实业工作。
得益于此,平伟实业先后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人员和“博士后”3名,并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柔性引才12名,在世界500强企业聘请了技术顾问5名,国内行业顶级专家5名。
人才引进来后,如何把他们留住?又如何最大限度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激情?在李述洲的大力支持下,平伟实业建立了一套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设立创新工作站,关心、帮扶人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并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速智力成果转化,建立评价体系,对人才进行正面激励。
更为重要的是,公司针对高层、中层、基层人员分别制定了《股权激励与分红办法》《专利创新管理办法》及《企业创新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创新激励制度,鼓励全体员工创新、发明、改善、改进。每一年,用于科技创新、产品改进、工艺改善方面的奖励金额超过100万元。
事实证明,上述激励机制起到了效果。据统计,平伟实业这一制度实施以来,已有数十名年轻技术人员成长为工程师。他们当中,最小的只有24岁,最大的才30岁,且大多只有大专或本科文凭。此外,平伟实业的200多名各类技术人员,近年来的整体离职率不到1%。
创新体系,三方并举三方联动
有了资金保障、人才队伍,仿佛就离李述洲的“技术强大才能造就企业强大”的设想只有一步之遥了。但企业管理并不简单,想要“赢”,就得摸透商业规律。依靠多年的经验和对其他企业的深度研究考察,李述洲建立健全了科技创新体系,只有让优秀的人才队伍和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共同发挥作用,企业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三并举”“三联动”。所谓“三并举”,是指自主研发、联合研发、技术引进齐头并进。
首先,平伟实业建立了高水平功率半导体器件研发平台,完善了三级自主创新体系;形成了“生产一代、试制一代、储备一代”的自主研发良性循环;打造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市级高端研发平台。
其次,平伟实业与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国内外3家设计公司和华为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客户、同行企业进行联合研发,优势互补。他们以具体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为合作目标,合作内容主要涉及基础研究、芯片设计研究、集成电路版图设计、产品技术研究等领域。通过联合研发模式,解决了单个企业研发资源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大大提升了平伟实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硬实力。
2018年,平伟实业新产品销售额超过60%,利润率达50%以上,新产品出口额超过3000万美元。这其中的最大“功臣”,就是联合研发。
在技术引进方面,李述洲组建了产品设计公司——“伟特森功率半导体设计公司”。该公司通过技术、人才、成果和专利等创新要素入股的方式,快速引进领先技术与成果,实现了高起点介入,完善了产品结构。
“三并举”,使平伟实业具备了将产品迅速向汽车类、通讯类等工业领域拓展的能力。
再说“三联动”。即以智能化为引领,新建自动化功率器件生产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开展共性基础技术研究。通过这项制度,平伟实业带领梁平功率半导体封测基地获批“国家功率半导体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称号,并在半导体行业中取得了领先地位,更是在某些半导体器件方面实现了关键性突破。
据统计,平伟实业拥有市级重点新产品10个、国家高新技术产品58个、国家授权专利198件,其中发明46件,布局境外国际专利4件。
“积小为大”,为20多家世界500强服务
经过李述洲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平伟实业内部有条不紊地高速运转,慢慢地在业界崭露头角。
众所周知,功率半导体是一种关系着高铁动力系统、汽车动力系统、消费及通讯电子系统等领域能否实现自主可控的核心零部件,在一个国家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而作为半导体行业一个分支,功率半导体的市场规模并不算大。据市场研究机构报告,2018年,我国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为2200多亿元,约占全球的4成。长期以来,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绝大部分被欧美日企业抢占,国内企业竞争力普遍偏弱。
而像平伟实业这样的中小企业,在规模、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等方面,都与国际半导体企业差距很大。面对有限的市场和强大的竞争对手,李述洲决定不走寻常路。
平伟实业开始尝试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与客户新产品进行同步设计、同步开发的创新模式,从国际巨头口中“夺食”。
平伟实业采取“小型快速反应团队+不同产品的个性化设计服务”的策略,以便更准确地把握用户使用需求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在一个一个产品上取得突破,平伟实业实现了积“小胜”为“大胜”。
慢慢地,平伟实业的名气越来越大,还专门成立了“大客户服务部”,并组成了研发、应用、品质、市场为一体的小型专项团队,直接对接华为、戴尔、三星、联想、台达、伟创力、雅特生和亚马逊等大型客户,形成与客户新产品的同步设计、同步开发。
如今的平伟实业已成行业领军,更是国内功率半导体器件IDM厂商的龙头之一,多次在国际招标中击败境外同行,成为三星、戴尔、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的重要供货商。它还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连续6年以20%速度增长,实现销售近10亿元,出口创汇4000多万美元,上缴税收近4000万元。(梁联新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