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摘自于《巨变时代的管理》:组织要适应持续不断的变革。组织的功能是让知识发挥作用。无论是使用工具、产品、流程、工作设计,还是知识本身。知识的本质就是不断的变化,今天是理所当然的事,到了明天可能会变成荒谬绝伦。
点评: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企业不变化,但外部环境却一直在变化。不变化的企业,如果不能随着外部环境一起变化,不能适应外部环境,那么就会出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悲剧上演。企业虽说不是有机体,没有生命,但它是由人、资源、钱、物等构成的,人是有机体,企业主要组成要素是人,所以人就赋予了企业的生命了。可以把企业视同为一个生命体,而这生命体就会有其诞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的整个过程。而这个生命体,一样需要外部提供营养、阳光、水、动力等。企业离开了外部环境,那就是闭门造车,这样的企业不垮才怪呢?而外部环境总是变化的,有大变、有小变、有微变、有巨变、有突变、有渐变。企业不随外部环境变化而行动,作出适应性的变革,那么就会因缺少养分而枯萎死去。变革,是企业不得己而为之的。企业变革虽说有失败的风险,但不变革肯定会失败。你企业不变革,你企业的竞争对手却在变革,最后,竞争对手生存下来了,你企业却被消费者抛弃,被市场所淘汰了。这就是市场竞争中血淋淋的现实。全球有无数的企业,而每天都有上万家企业倒闭,这些倒闭的企业,就是因为不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被无情地淘汰的。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变革的重要性:在全球有很多汽车公司,这些汽车公司生产太阳能汽车或者电动汽车,既省钱又不要烧汽油,环保又清洁。你公司还在生产燃油汽车既费钱又污染环境,你说大部分消费者会购买太阳能车还是购买你公司的燃油车?一些汽车公司研发出低成本的无人驾驶的汽车,由汽车自己智能驾驶。而你公司还在生产人驾驶汽车,驾驶员又要考驾照,驾驶安全又低于无人驾驶汽车,你说大部分消费者会购买无人驾驶汽车还是购买人驾驶汽车?所以,你企业不想生存,想早一点的倒闭,那么就不要去变革。但是要继续生存下去,那么就必须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持续变革。这一切都在变。知识变了,工具、产品、流程、工作设计都会要变。知识进步了,工具、产品、流程、工作设计也要随之前进。知识带来的变化,而变化又带来技术变革,技术变革导致了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又引导了企业变革。所以,变革的源泉来自于知识的更新换代,知识的更新换代又驱使着整个人类世界的文明变革。组织为什么存在?因为它的功能是让知识发挥作用。知识是本,组织是未。知识是根,组织是枝。组织与知识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知识前进了,科技进步了,那么企业也要与时俱进了。为了生存与发展,企业必须把变革进行到底。
第二章
摘自于《德鲁克论管理职业》:世界经济会一直高度动荡与高度竞争,这是由相关知识的本质与内涵不断改变,而且是无法预料的改变造成的。
点评:企业现在面临的竞争不是一般的竞争,也不是某个区域或者某个国家的竞争,而是全球的竞争。不是一家企业对一家企业竞争,而是一家企业对世界成百上千家企业的竞争。这样的竞争是残酷的、异常激烈的,没有一家企业能置身于竞争之外。高度竞争的结果是少数企业得以存活,部分企业苟延残喘,部分企业关门倒闭。竞争的目的是抢夺原材料等资源,抢夺顾客与市场。竞争的手段是企业发挥资源竞争优势、技术竞争优势、成本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核心竞争能力,在全球范围抢夺资源、顾客、市场,从而得以生存与发展。谁能快速抢夺到资源、顾客、市场,谁就能抢到钱。这世界是个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慢鱼吃休克鱼的时代,谁慢、谁休克就会被其他企业吃掉。正是这种高度激烈的市场竞争,让世界经济动荡不安。动荡不安是今天这家企业迅速崛起,明天那家企业衰退消亡;没有一家企业与某个行业能经久不衰;没有一种经济模式与商业模式能长命百岁;没有一种产品与服务能天荒地老。每个国家与地区,每个企业都在全球经济的旋涡中挣扎。高度的企业竞争,使一切都发生着改变。企业竞争使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使得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的不断更新又促使人们的生活不断发生改变。变化才是这世界唯一的不变。一切都在变化,都在发生着改变,有微变、有小变、有大变、有巨变,有渐变、有突变。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企业界的生存法则是优胜劣汰,变者生存。正是由于变者生存,所以,我们的企业要进行持续变革,要跟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变革有可能失败,但不变革肯定失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进步,世界各国互通有无,相互借鉴与学习他国的知识与科学技术。正是这种开明与开放,使得各种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得到了普及。而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又带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变革,这种知识的本质与内涵的不断改变,正是由于世界各种变化促成的。知识分为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经验与技能则是间接知识。当我们把经验与技能进行详细描述与书写下来,这时我们的经验与技能变成了间接知识。知识有三个递阶层次,包括数据、信息、知识。企业所面对就是知识的变化,所用的利器是创造新的企业知识。企业文化、价值观、企业的科学技术、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企业的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都是各种跟企业相关的知识在沉淀,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知识在改变,企业能不变吗?世界在变,企业能不变吗?
第三章
摘自于《21世纪的管理挑战》:我们面对的主要变革,并非是经济变革,甚至也不能算是技术变革;而是人口结构、政治、社会、思潮的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观的变革。
点评:现今变革无处不在。当很多人热衷于考驾证的时候,无人驾驶汽车已被研发出来,并在未来几年有普及的趋势。当人们还在疯狂抢夺石油的时候,这时的电动车正在普及,用电比烧石油成本低,并且不污染环境。感觉是经济在变革,其实质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劳动力进入工厂还在挑三捡四的时候,工厂已经在落实机器人换人的员工计划。感觉是技术在变革,其实质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的观念是由其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组成。观念是人们是否正确认识世界的关键。人口结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家庭人数等。对人口结构因素起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程度。没有受过教育或者教育程度低的人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愚民化程度高。没有受过教育的愚民属野蛮人,不知文明为何物,不知法治为何物。人知礼义廉耻是从教育开始的。在监狱服刑的囚犯,绝大多数属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以说,教育对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很重要。由于政府部门重视教育,加上社会上重视教育,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文化的提高,变得开放进取,包容开明,重视法治与科学。当然,也有些有大学文凭的人野蛮粗暴,不知礼义廉耻,这些不学无术的假读书人,不过是在大学里混文凭,专注于在大学里泡男女学友、约炮、玩游戏,不算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今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与信息出现我们的手机信息里,网络里,让大家不由自主地接受了一些新的知识与新的思想,使我们的观念也随之改变。整个世界人的观念的改变,必然会带动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正是这种思潮的变革,引发了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技术的变革,影响了政治的变革,我们的企业也跟着变革,管理风格、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也随之变革。所以,企业的变革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也就是外部环境侵袭内部环境,导致了企业必须变革。企业不变则死,变则通。变革有可能失败,但不变革肯定失败。外部环境是大环境,内部环境是小环境,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只有通过变革以求生存与发展。企业必须适应于“丛林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第四章
摘自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为了在重大的转型期中能继续保持稳定性及领导地位,现存的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存活、如何茁壮成长。但前提是它们的领导者是否已学会成为成功的创业家。
点评:企业是经常需要转型的。原因是:一,产品销售情况非常差,市场已经饱和。产品在本地销不出去,在外地也销不出去,市场上竞争者众多,企业难以盈利,只有亏损,那么就需要考虑转型,不然,只会被自己拖死,耗死。二,产品的落后,产品的替代品多。当产品落后于竞争对手,并且迟迟没有开发出新的产品,导致企业亏损的,那么就要及时转型,换个行业,或换种产品做做。不转型的话,企业肯定死。三,整个行业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由于市场供给过多,市场需求达到饱和造成的。供大于求,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产能过剩有绝对产能过剩与相对产能过剩之分。四,适合大战略调整的需要要进行转型。战术是为战略服务的,企业的产品也要随着战略的调整而调,有时还需要企业大转型来配合战略。这种以企业转型来配合战略的,是为了企业长期性发展而进行的变革。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转。企业要开发出没有竞争对手的产品,这样就能够获取高额利润。当跟风的模仿者与复制者来抢占本企业市场时,企业方要能够及时开发出新的产品让竞争对手不能马上模仿与复制,给模仿者与复制者一个措手不及。当竞争对手开发出跟本企业同样的新产品时,这时候,企业不要恋战,马上转型。在实践中,企业转型是一个大工程,特别是将要汰淘的产品还有利润空间,还有市场份额时,企业很难丢弃过去的产品与市场,往往不马上转型时,企业会被拖垮,睿智的企业家与高管在这种情况下,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与意志,立即转型。管理企业的决窍是“先求生存,后求发展”。如果连生存都解决不了,谈何发展?企业生存的关键是要有市场,要有盈利,有了盈利后就有资本去融资,去贷款,去为发展谋大局。活下来很重要,企业不要连走路都走不稳,就想跑起来,就想飞起来,这是不现实的,往往想跑与想飞要冒高险,要付出很大代价,有时候真的得到偿失。在企业转型阶段,企业的领导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企业成败。让那些知识渊博、经验丰富、阅历广泛、意志坚强的创业家们去带领企业进行转型,这样的转型才会是不夭折的。
第五章
摘自于《生态愿景-美国现状思考》:现在已经不可能把创业家的创新排除在管理之处,同时,创新也不再只是管理的外围事项。创业家的创新必须成为管理的重心及核心。
点评:企业家是拥有企业与管理企业的人。创业家是新建企业与管理企业的人。现今社会,提倡创业与创新,更提倡在企业内部创业。创业有可能失败,但是不创业肯定失败。创业艰辛,守业艰难,事业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创业家不但要学管理,懂管理,还要会用管理。管理是企业之魂,是企业之基,是企业之根。任何事物离开了魂,离开了基础,离开了根本,那么就如同浮萍一样,被狂风暴雨打得七零八落,不知飘向何处。创新是管理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同管理的“心脏”。“心脏”停止了,人就完了;创新停止了,企业就完了。创新与管理是不可以割裂开来的,因为谁也离不开谁。创新并不是搞出个新的东西就可以,而是要进行创新管理。商业创新有十四个维度:一个维度是产品的创新,这是创造出新的产品与服务。二个维度是平台的创新,这是基于组件重新配置的衍生产品。三个维度是解决方案的创新,这是集成能产生客户价值的产品。四个维度是客户的创新,这是寻找到未满足的需求与新的细分市场。五个维度是客户体验的创新,这是重新设计的客户联系和互动的方式。六个维度是价值获取的创新,这是重新定义业务模式和创造利润的方式。七个维度是流程的创新,这是重新科学地设计流程,从而提高效率与效益。八个维度是组织的创新,这是改变组织的范围和改变组织结构。九个维度是供应链的创新,这是采购方式,采购内容等与订单渠道的变化。十个维度是市场开发的创新,这是新的发行或销售渠道。十一个维度是品牌的创新,这是影响力或重新定位。十二个维度是网络的创新。这是利用网络集成产品和服务。十三个维度是信息的创新,这是通过改变信息收集与利用的方式。十四个维度是人员的创新,这是通过新的招募人才的方式或者调整人员、调整职务的方式。
第六章
摘自于《成果管理》:做出决定或行动时,这些决定或行动就己经开始老化。去修补常态往往毫无用处的,因为“常态”只是昨日的现实。
点评:心动不如行动;行动不如马上就动。决策与执行决策,有些能立即、马上就做,但还有些却需要耗费时间,更有些要拖上几个月、几年,甚至于几十年。市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产品无时无刻不在更新,消费者的观念无时无刻不在转变,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时机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国语·越语下》:“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可见,作出决策与采取行动是非常重要,“错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就是这个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决策会成为过去式,行动也会成为过去式,我们搞管理的,重要的是把握现在与未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过去的已经老化、蜕变、衰亡、消失。过去的已经不合时宜。我们需要审时度势,需要识时务者为俊杰,需要见机而作,需要与时俱进。过去的不可改变,未来却会改变。我们改变现在,就能影响未来;我们把握现在,就能把握未来。过去的事物,已经固化定型,成为常态化的东西,我们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经验、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产品与服务、科学技术等已经定格在过去,想要靠修补常态,往往是在做无用功,这种“亡羊补牢”,已经晚矣,任何努力你都会发现是毫无用处的。修补常态,不如打破常态,进行破旧立新,进行系统化的管理革命。修补常态,是维护过去形成的平衡,改变常态,是在打破平衡。当企业中的平衡状态被打破,等于破坏了过去的利益结构,破坏了过去的权力平衡、组织平衡、利益平衡,必然会引起一阵混乱,使其处于组织无序状态,当这种无序状态只要合理地引导,科学地管理,又会恢复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常态革命,即从“秩序”—“失序”—“秩序”,“平衡”—“失衡”—“平衡”的一种过程。改变常态,而非修补常态,变革常态,而非维护常态,我们企业管理者关键的是建立一种“新常态”来取代“老常态”。“老常态”的产品与服务统统会被淘汰;“老常态”的企业人员会被新员工与机器人所淘汰;“老常态”的管理,会被新生代的管理所淘汰;“老常态”的科学技术会被高新科技所淘汰;“老常态”的工厂设备设施会被新的工厂设备设施所淘汰。企业的淘汰如同大浪淘沙般,淘掉了过去,创新了未来。“新常态”如同更新了,升级了一般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七章
摘自于《成果管理》:不能等到明天才开创未来,未来需要在今天被开创。而且,未来大多是由那些与当前任务有关的决策和行动所开创的。反之,所有为了开创未来而做的事也会直接影响到现况。
知名艺人吴飞儿应邀参加新加坡艺术节,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
最近,SO ARTS国际艺术节在新加坡隆重举行,中国区代表吴飞儿应邀参加,并成为SO ARTS艺术节形象大使。 吴飞儿参加翰墨传情总统